七一社區        注冊

慘遭張國燾殺害的黃麻起義領導人戴克敏

毛崢嶸

2013年12月23日08: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使鄂豫皖地區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正當黃麻地區革命斗爭再次興起的時候,桂系軍閥又很快加緊了對革命力量的瘋狂進攻。敵十八軍一個團相繼控制了七裡坪、箭廠河一帶的大小集鎮,並幫助豪紳地主大量組織“清鄉團”等反動武裝,處處安設據點,實行嚴密的控制和不斷的“清剿”。在這種情況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又被迫同優勢的敵人周旋。在流動游擊的斗爭中,吳光浩、曹學楷、戴克敏等七軍領導人逐步感到:要對付強大的敵人,使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找一個穩固的立足點,作為對敵斗爭的依托。否則,弱小的革命武裝就難以堅持長期的武裝斗爭。

1928年5月,第七軍和地方黨組織領導人在黃安檀樹崗西北二裡許清水塘召開會議,決定開辟柴山堡地區。即在黃安、麻城、光山三縣邊界的天台山、摩雲山、羚羊山、木城寨、光裕山之間,創造一個穩固的立足點,作為對敵斗爭的依托。這個決定,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鄂豫皖邊界的最初反映,是第七軍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部隊進入柴山堡后,戴克敏與吳光浩負責指揮工農革命軍反擊敵人的“圍剿”。清水塘會議后第三天,敵十八軍駐黃安長沖一個營,由土豪方小亭帶路,向第七軍駐地河南灣進襲。戴克敏和吳光浩當即指揮部隊迅速搶佔有利地形,向敵突然反擊,以少勝多,將敵擊敗,繳獲駁殼槍3支。這次戰斗,打響了開辟柴山堡根據地的第一槍,給了當地群眾很大鼓舞。此后,在天台山、韓家老屋等地,又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戴克敏在指揮工農革命軍進行軍事斗爭的同時,又積極會同曹學楷、徐朋人等人做地方民團和紅槍會組織的工作,對這些本地的頭面人物曉以大義,宣傳黨的政策,要求他們今后對老百姓實行公買公賣,不動人民的財產。並明確指出:隻有棄暗投明,與工農革命軍合作,才是他們的唯一出路。不久,又提出“有紳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殺”的口號,穩定了一部分中小地主,爭取了其中較開明的分子,不與革命為敵或至少保持中立。由於戴克敏、曹學楷等領導人在工作中採取了符合當地政治情況的政策,當地的上層分子,如中小地主的代表朱香州、“紅槍會”頭子杜子朋、民團頭子郭小五爺、吳文路等便開始和工農革命軍聯合起來。工農革命軍利用這些人掌握的“民團”和“紅槍會”,曾一起打過國民黨的“清鄉團”。大部分“紅槍會”組織也逐步被改造過來,變成了革命群眾武裝組織。

為了廣泛發動群眾,擴大革命的影響,配合軍事上的斗爭,戴克敏等領導人還利用朋友、親戚等社會關系,深入各村,積極串連,建立農民協會,發展黨的組織。同時教育部隊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戴克敏還親自帶頭寫標語、貼標語,經常派紅軍宣傳員,三五人一組,到鄂豫邊要道上的涼亭、茶棚等歇腳處,向趕集的農民、行商和擔販,宣傳革命道理和黨的政策主張。過路的人們非常感動地說:“革命軍隊不但保護窮人免稅過關,還倒茶水招待,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好隊伍”。經過幾個月艱苦細致的工作,廣大群眾迅速的組織起來,積極擁軍參戰。在黃麻老區,數千名逃亡在外的黨員和群眾,紛紛返回家鄉,恢復革命斗爭。每當紅軍與白軍作戰時,群眾或直接參戰,或在后面助威,激勵紅軍的斗志。群眾還經常掩護我軍便衣隊員偵察敵情,使得國民黨的“清鄉團”、保甲連坐法在鄂豫邊地區毫無用處。黨和工農革命軍得到了邊區十萬余群眾的支持,開始在這裡站住了腳跟。

7月,工農革命軍在柴山堡的尹家嘴召開會議。會上根據上級指示,宣布改編工農革命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吳光浩為軍長兼師長,戴克敏為師黨代表。部隊改編后,黃安、麻城等縣委和部分區委以及邊界各地黨團組織迅速恢復,一些區鄉蘇維埃政權也相繼建立。新組成的縣、區赤衛隊等群眾武裝,積極配合紅三十一師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對柴山堡地區的多次“圍剿”。十月,重建了當地最高統一領導機關 ─ 鄂東特委,戴克敏為特委委員。從此,在鄂豫皖道出現了第一塊紅色區域。這塊紅色區域北至柴山堡,南至八裡灣、尹家河,東至麻城的黃土崗,西至孝感的汪洋店,縱80裡,橫430裡。它的創建,標志著鄂豫皖地區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