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晉: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貢獻

2013年12月16日09:58   來源:《求是》

原標題: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它是從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也是從新中國成立后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互相聯系而又有重要區別的歷史時期,但本質上都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前的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回顧和梳理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的實踐探索與理論貢獻,對於我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獨創性理論貢獻,概括地講可以歸納為以下10個方面。

一、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毛澤東從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強調過的重要思想。他指出:階級斗爭僅僅是為建設、為發展生產、為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為人民生活的提高開辟道路。1949年在革命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提出將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且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任務。1956年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確立時,他再次宣布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就是搞建設。他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作了一個大致的劃分: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在我們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靠什麼來搞建設、發展生產力呢?毛澤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他把提高國家整體科學技術水平稱作一個偉大革命,叫技術革命,甚至把它放到同社會政治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單是政治改變了,社會制度改變了,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窮國,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還是要落后挨打。毛澤東的這些主張,是我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先聲,對於我們今天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出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政治制度上,成功地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新中國長治久安奠定了穩固基礎﹔在經濟制度上,成功開辟了一條用和平的方法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由於沒有經驗,開始更多的隻能是學習蘇聯經驗。但是,毛澤東很快就覺察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他強調要“獨立思考”,推動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種獨立自主、走自己路的思想,也成為改革開放后直至今天我們推進改革發展仍然堅持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三、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為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社會主義社會有沒有矛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論述。斯大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毛澤東對此作出明確論斷: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不斷完善得到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論,為我們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某些方面,以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們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供了理論依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