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系列網上講堂

實錄:邵維正教授談“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

2013年12月18日14: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關於群眾路線的論述非常豐富,而且也非常深刻。他不僅有很深刻的闡述,更重要的,我覺得毛澤東在群眾路線這個問題上,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身體力行,嫻熟運用,在這方面可以說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毛澤東怎麼深入群眾,怎麼走群眾路線呢?我覺得可以從毛澤東的青年時代說起。青年毛澤東懷著滿腔的熱情,尋找著各種機會,自覺地扎根到群眾當中去。1917年7月,那時候毛澤東還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他就利用暑假期間,用俗稱游學的形式,自己帶上文房四寶,雨傘和簡單的行李,行走在鄉裡民間,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走了900多裡,游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的鄉鎮,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和農民、船工打成一片,吃住很多也都在農民的家裡,還為農民作詩,寫對聯,結識了很多基本群眾。他把自己的見聞寫成筆記,反映了自己的認識和感想。后來他回到學校裡,他對同學們說,我們不僅要讀有字的書,還要讀無字的書。他講的無字的書,就是要深入社會,深入到群眾當中去,把這個當成課堂來認真學習。

當同學們看到他的筆記以后,都說,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1918年的春天,那時候毛澤東還沒有畢業,還在學校裡讀書,他又邀請了志同道合的蔡和森結伴,沿著洞庭湖南岸和東岸游歷了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接觸了各界群眾,了解了風土人情。更重要的,他體察了農民的困苦,聽取了農民的呼聲,他把這個作為早期的社會調查,這樣毛澤東和農民的心貼得更緊了。青年毛澤東就這樣深入到群眾當中去。所以后來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再后來他又走農村保衛城市的道路,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都是青年毛澤東接近農民群眾的一種自然的延伸。不僅接近農民,他還接近工人。大家知道,建黨初期,我們黨的主要精力是擺到工人運動方面,當時黨的力量比較薄弱。我們黨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和書記部,在湖南成立了一個分部,這個湖南勞動組和書記部的分部主任就是毛澤東擔任。他聯合了勞工會的一些領袖,在長沙開展了工人運動,領導了好幾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他曾經七次到安源路礦去發動人民群眾。他到安源路礦和劉少奇、李立三一起,他本人就前后去了七次,和工人群眾,礦工、鐵路工人一起,辦夜校,給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淺顯的道理,組織工人俱樂部,實際上就是工會,來發動群眾。到了1922年9月14日,安源舉行了一個大罷工,這個大罷工影響很大,他提出了要求增加工資,改良待遇,組織工會等17項條件。那麼安源路礦的大罷工最后取得了勝利。

毛澤東還深入軍隊,軍隊的基礎在士兵,他把士兵當成是拿起槍杆的農民,是軍隊的一個群眾基礎。在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特別注意解決好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也可以說重建新型的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大家知道,紅軍很大一部分是從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當時的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非常緊張。那麼,要建設一個新型的人民軍隊,就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所以毛澤東特別是在古田會議前后,他深入部隊進行了調查研究,他認為,紅軍的官兵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生活上也是平等的,官兵之間隻有職務的分別,沒有階級的分別。長官不是剝削階級,士兵也不是被剝削階級。為了改造舊軍隊,他在擬定古田會議決議,這是我們建黨建軍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特別做了許多新的規定。其中專門設置了廢除肉刑問題、優待傷病員問題這兩個部分。他特別強調,要優待和教育俘虜兵問題。通過古田會議決議,就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就成為和舊軍隊完全不同的一個新型的人民軍隊。我認為,這也是軍隊裡面的群眾工作。他還組織士兵會,發揚軍隊當中的軍事民主、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等等。所以,軍隊的這些工作,應該說是群眾路線的又一個方面的體現。

毛澤東不僅能夠在正常情況下堅持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特別難能可貴的,他還能夠在特殊的環境裡,能從群眾過激的言行當中,來發現群眾的呼聲,反思和調整黨的政策和政府的一些規定。在這一點上,在延安時期發生的雷擊事件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事情。這個事情發生在1941年6月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這次縣長聯席會主要是布置1941年度當年的公糧征集問題。這一天正好天打雷下雨,當時條件很困難,就搭了一個席棚子,期間有一個立柱支柱著,延川縣的李縣長就靠著這個石柱子聽會。下雨天,雨水從柱子上慢慢滲透下來,一聲響雷,就把延川縣的李縣長打死了。這本來是一個孤立的事情,但這個事情傳出去以后,有一個農民就說,雷公不長眼,打死一個縣長管什麼用?咋不打死毛澤東呢?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打死毛澤東”這樣咒罵的語言,引起了邊區保衛部門的注意,認為這是現行反革命,馬上把這個農民抓起來了。毛澤東聽說這個事以后,一邊他叫放人,他說這個方法太簡單,你得問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事情的經過怎麼樣,不是簡單抓人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又布置人深入調查研究,他說為什麼一個農民和我無怨無仇要咒罵我呢?這裡面必然有緣由。后來調查情況搞清楚了,原來1938年陝甘寧邊區隻征集1萬擔公糧,到1939年征集了5萬擔,到了1940年征集了9萬擔,而1941年,這次開征糧會議的當年,准備征集20萬擔公糧。陝甘寧邊區隻有140萬人口,而且土地貧瘠,他要養活那麼多黨政軍學人員,農民的負擔太重了,所以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就借著這個雷擊事件咒罵毛澤東。

毛澤東聽到這個情況以后,說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我們侵犯了群眾的利益。他馬上和邊區政府的同志商量,把當年的公糧減下來,不要征那麼多。更重要的,他抓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發動整個陝甘寧邊區的黨政軍民搞大生產運動,第二件大事是搞精兵簡政。經過一兩年時間的努力,很多機關能夠自給和半自給,機構縮小了,供養的人也縮小了,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受到了邊區人民的擁護。這件事情能夠看得出來,毛澤東能從過激的言行當中反思我們的政策,這一點有很高的境界,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件事情,毛澤東影響深刻,到四年以后,1945年黨召開七大的時候,他在七大上又重提這個事情,我們沒有調查研究,我們使農民負擔太重了,我們黨對抓經濟缺乏經驗,我們要好好學習經濟,要改善人民生活。他說“同志們要注意哦,不然雷公要打死人的哦!”毛澤東能夠從各個方面的反映,包括反面的反映,來分析自己的工作,分析我們工作當中的失誤,這是群眾路線的一個典范。

歷史已經走到了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說黨情、國情、社情、群情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我們黨的生命線、根本的工作路線還是群眾路線,這一點不因為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就改變了我們群眾路線。所以今天,在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之下,我們全黨開展了群眾路線的教育和實踐活動,我認為這是對毛澤東群眾觀的一個繼承和發展。我們學習毛澤東,就應該按毛澤東的要求,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要按照毛主席這個教導去做。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就要更好地堅持群眾路線。

在當前,還應該進一步推動好群眾路線的教育和實踐活動,要以整風的精神來搞好教育實踐活動,要在落實行動上下工夫,要把群眾路線“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來培養我們黨的為民、務實和清廉的風尚,把我們黨的建設,特別是我們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提高一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