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實錄:李近朱劉曉翔姚鴻談“郵票上的毛澤東”

2013年12月20日14: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持人]:我聽劉老師的講解,無論從郵票的發行和書的設計上真的有細心獨到之處。也請李老師談一下,李老師對郵票和集郵非常熱愛,您能否向網友介紹一下我國發行毛澤東郵票的一些大致的情況,最早關於毛主席的郵票是在什麼時候發行的?

[李近朱]:剛才劉先生介紹了這本書的裝幀,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非常獨特、非常新穎、非常精彩,我說郵票是一個精美的藝術品,拿到這本書,看這個設計也是一個精美的藝術。精美的設計加上文字,加上重量級的郵票,才能很好地刻劃毛澤東的一生。

[李近朱]:毛澤東郵票發行有很長的歷史了,第一枚毛澤東郵票的發行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郵票是什麼?郵票是一個國家的名片,這是保加利亞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為郵票的命名。郵票是國家名片,什麼意思呢?所謂國家名片實際上是一個主權象征,郵政是主權象征,郵票是國家名片,這一個政權的標志。毛澤東第一枚郵票的發行是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發行的,那時候中國的整個版圖還是國民黨政府控制的,但是在這樣的歷史時代,毛澤東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有了大量的革命根據地,而且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民的政權。像1927年上景岡山,然后又到了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際是一個人民政權,后來中華蘇維埃又變成了解放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又叫做邊區,實際上是一種很特殊的,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的大地上有星星點點的連成片的紅色政權,這就是人民政權。它是有國家形態,如果我們到瑞金參觀,雖然是小地方,但是它確實有完整的政府機構。今天我寫這本書是我到瑞金去了一下,特地拜訪了我們的郵局,那裡陳列著毛主席和朱德寫的一個批示,叫做“保護郵局正常篡記”,說的就是人民政權的郵政要有投記的功能,不僅投記,人民政權還要發行自己的郵票。在那個戰爭年代,在解放區,在人民政權下我們發行了郵票。從1930年開始發行,當然1930年毛主席還沒有在黨中央佔據主要領導地位,1935年10月遵義會議以后毛主席成為我們黨的領軍人物,這是一個轉折點。隨著毛澤東領導革命斗爭接近勝利,毛主席的威望日益提高。到1943年像山東解放區已經有900萬人口,當時各種機構,用一句話說“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搞得熱火朝天。當時山東解放區成立了一個山東郵政,它不叫山東郵政,它叫山東戰時郵政,簡稱山東戰時郵政,就以山東戰時郵政這個名字開始發行毛澤東郵票,1944年3月份發行了第一套,在全世界第一套毛澤東肖像的郵票,一共三枚,用的是同一個毛澤東木刻肖像畫,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毛澤東的肖像是怎麼來的。這裡面也很有意思,當時山東戰時郵政設計毛澤東郵票的時候苦於沒有肖像,當時在解放區也找不到毛澤東的肖像,如果用照相制版我們的技術還達不到,制了版以后是有墨印的,有的是有石印的,非常簡陋。廖承志同志在1939年的時候,在香港印了一批毛澤東肖像,把這個肖像輾轉送到了延安,山東解放區又輾轉從延安把這批毛澤東像拿來了,借鑒這幅肖像設計了第一套毛澤東像的郵票,這是1944年3月中國出現的第一套毛澤東郵票。六年以后,1949年我們全國解放了,全國解放以后的新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就出現了毛澤東像,第一套郵票是什麼題目呢?叫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這個郵票上有大紅燈籠,有毛澤東像。是新中國政權第一次出現的毛澤東形象。還有就是外國第一次出現毛澤東形象是在50年代初期,1951年。這張郵票就是一個木刻肖像,這個肖像是著名的木刻藝術家做的古元。

[主持人]:這個郵票是哪個國家出版發行的?

[李近朱]:它採用的是中國的木刻家古元先生的毛澤東肖像,這個郵票是當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當中的一個國家,叫做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我們簡稱又叫做東德或者民主德國。當時社會主義陣營非常友好,在1951年德國發行了一套郵票,叫做德中友好月,一共三枚郵票,一枚郵票是生產,一枚郵票是土地改革,另外一枚郵票就是毛澤東肖像,這幅肖像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毛主席在50年代初期的形象,是開國大典時的形象,毛主席目光投向遠方,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這三枚郵票,特別是毛澤東這張郵票一共隻印了100萬套,經過了60多年的消耗,到現在存世量比較少,俗話說叫做物以稀為貴。所以現在在外國郵票中,特別是毛澤東郵票中,這套郵票標價是最高的一套,非常昂貴,收集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我這個集郵也是前幾年才圓了夢,收集到這張郵票。

[李近朱]:咱們整個回顧一下,第一張郵票出現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解放區一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1944年山東戰時。新中國1949年10月份第一枚帶有毛澤東肖像的郵票是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出現了毛澤東。在外國這麼多年發行郵票領頭的第一枚就是民主德國所發出的毛澤東像郵票,在集郵界中第一非常重要,第一總是領頭的,總是亮點。如果統計起來,從1944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一共是69年,69年時間中毛澤東肖像的郵票,中國的和外國的一共有600多枚。

[主持人]:剛才聽到李老師講郵票,我其實也是一個小的集郵愛好者,但是這一番小天地真的能反映出很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背后的小故事。現在整個社會進入電子化時代,電子閱讀被很多年輕人接受。我想請劉老師談一下,雖然電子化的沖擊,實際上讀者更加重視到紙質圖書的裝幀或者設計,您覺得對於紙質圖書未來的發展空間或者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劉曉翔]:確實現在紙質圖書的市場受到了電子物或者電子閱讀器的沖擊。很多人驚呼可能這個書夠嗆了,紙質書籍的末日快要到了,但是我不那樣看。因為電子出版物不是書,書還是紙的,能夠摸到、能夠看到、能夠聞到、能夠翻閱,這才是書。電子的東西只是文本或者圖片,借助了這種載體存在於裡面,要是落實成書,可能有其它環節的介入,這樣才能把它物質化了,物質化之后才能叫做書。

[劉曉翔]:至於書的發展方向,既然有了電子的載體,一些沒有個性的或者僅僅隻有簡單的閱讀功能的,不追求存在感的,沒有可以翻閱,可以聞到油墨味道的,這些東西完全可以被電子閱讀器取代,書可能就會兩個方向去發展,一是這次黨史出版社做出的這樣的探索,把書籍當做一個藝術品去對待。實際上書記就是一個紙質的藝術品,對於電子出版或者電子閱讀器來講是量身訂做的,每一個都不一樣。電子閱讀器再好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出來iPhone 5s,iPhone 5c。大家買來手機之后都要給它加一個外殼,為什麼要加外殼?一個是保護自己的手機,還有一個是個性化。人對個性化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紙質書的前途應該沒有問題,尤其是有這樣的能夠把很普通的選題按照文本做成它應該有的形態的書,這樣的出版社,我覺得肯定以后會越發展越好,而不會書也沒了,出版社也沒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色訪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