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對新中國文化建設的貢獻不能抹殺

歐陽雪梅

2014年01月13日09: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毛澤東對新中國文化建設的貢獻不能抹殺

  第三,毛澤東指明了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發展方向。文化為人民大眾,文化服務於人民是毛澤東制定文化戰略、領導文化發展的核心理念,他把“人民”二字寫在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上,並貫徹於文化建設的實踐。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開宗明義,“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他強調人民群眾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提出要正確處理文化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把在大眾中普及文化放在重要地位。1949年9月,作為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正式確立了“文化為人民服務”的指導方針。從此,人民群眾文化事業蓬勃開展,帶來了中國社會精神面貌的極大變化。

  第四,毛澤東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建設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文化如何處理與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是新中國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毛澤東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原則。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堅持文化發展的繼承性,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地位和存在價值,認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對於西方文化,毛澤東主張“洋為中用”。他指出:“對於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國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改變落后面貌,不大膽地拿來資產階級文化是不行的,這就是“洋為中用”。毛澤東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用”不是簡單照搬,不是替代自己的創造,而是在對比和交流中揚長避短、吸收其長處,從而完善自身,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與科學化。這就解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養料問題,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僵局,開拓了民族文化前進的道路。

  第五,毛澤東制定了指導文化建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毛澤東針對思想文化領域中出現的片面化、絕對化傾向,在學術、文化和藝術問題上亂貼政治標簽,動輒打棍子、扣帽子等粗暴現象,以及學習蘇聯過程中出現的教條主義傾向,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毛澤東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他多次申明,這是一個基本的、長期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毛澤東還闡明了“雙百”方針與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關系。他說:“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並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相反地正是會加強它的這種地位。”因為“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至此,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自己的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道路。

  綜上所述,在新中國文化建設過程中,毛澤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的新路,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的人民文化。毋庸諱言,由於歷史時代局限與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過於強調了文化的政治功能,忽視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特別是對知識分子以及文化領域的一些判斷出現失誤,造成了一些錯誤。這個深刻教訓應該牢記。但即使如此,毛澤東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所作的艱辛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都是不能抹殺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