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在鄧小平著作和鄧小平解決實際問題的重大決策中的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而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具有厚重的歷史感。研讀鄧小平同志的著作,要讀出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厚度來。
一
鄧小平理論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從過程的角度來研讀,我們可以體會到鄧小平理論厚重的歷史感。
(一)從全面整頓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的直接醞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歷史轉折的標志,是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始,因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的起點。當然,“起點”也不是突如其來的。鄧小平理論的直接醞釀,可以追溯到1975年。這一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進行全面整頓。全面整頓實際上就是改革。后來鄧小平說,改革,‘其實在1975年已經實驗過一段,那時用的名稱是整頓。整頓,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明確指出“文化大革命”從根本上錯了,但又的確是針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的。所以可以說,全面整頓的思想從總體上同當時居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分離甚至是對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新的指導思想就要誕生了。毛澤東不能容忍鄧小平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所以搞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后來又有“兩個凡是”。臨產會有陣痛,“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兩個凡是”,可以說是鄧小平理論誕生前的兩次陣痛。
(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鄧小平理論開始產生,形成主題。
人們都熟悉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其實還有一個北方談話,那就是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鄧小平訪朝歸來視察黑龍江、吉林、遼寧、沈陽軍區、鞍山、天津等地的談話。按他自己的話說叫“一路煽風點火”,發表了六次講話。以這些講話的內容作基礎,后來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名篇。在中央工作會上的這一重要講話,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為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所作的。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因而成了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建國以后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次會議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引導我們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981年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在全面、系統、科學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並將這些方針政策概括為十條。對於這十條,鄧小平作了高度評價,認為它的中心是“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他還說,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在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又進一步把這些新的方針政策概括為走自己的道路,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在全黨獲得了共識,認為它比較准確、科學地反映了我們黨所進行的偉大事業,因而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名稱和主題。
(三)從十二大到十三大: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形成輪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撥亂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如果說十二大以前主要是撥亂反正,那麼十二大以后則主要是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深入,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要求理論思考的深入。鄧小平理論思考的中心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搞社會主義。圍繞著這個中心,當時我們黨在理論上有兩大突破,形成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是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得到確認和展開論述的。鄧小平對這個決定給了很高的評價,稱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並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好就好在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展開論述的。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麼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它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的根據,是經鄧小平同志同意的。鄧小平不僅作了“這個設計好”的重要批示,而且在大會之前就談到: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大會之后他又說:十三大的一個特點是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堅定地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 隨著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隨著兩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十三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並列舉了這一理論的十二個重要觀點,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
(四)從十三大到十四大: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體系。
十三大到十四大這五年,是我們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五年,也是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的五年。說這個理論走向成熟:首先是因為它經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風波和國際變局的嚴峻考驗﹔其次是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這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這篇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把這個理論提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是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黨的十四大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前面冠以“鄧小平同志”的名字,明確地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並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概括,強調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使之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
(五)從十四大到十五大及其以后: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發展。
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的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總結這些年,最基本的經驗就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十四大以后,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1993年,他在學習《鄧小平文選》報告會上提出了“旗幟”問題,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鄭重地把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1997年,又進一步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強調我們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黨的十五大報告,不僅明確提出了“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而且在黨章中將其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這期間,我們不僅堅持了鄧小平理論,而且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經驗的汲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在隨后召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又運用鄧小平理論研究重大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並闡發了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十二個重大關系。《十二大關系》以社會結構為線索,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層面上對新經驗進行理論思考,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逝世后,江澤民同志又面對復雜的社會思潮,站在跨世紀的高度,堅持“三個有利於”的標准,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等一系列新的觀點,從而使其構成了再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征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