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剛剛經歷大別山苦戰、戰斗力還沒有完全恢復的中野明顯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中野第一批南下大別山的4個縱隊和野直共11.5萬人,3個月后即減員3萬余人。還有一部分富有戰斗經驗的縱隊、旅、團級干部,被調到新開辟的軍區和地方上工作。至淮海戰役打響時,除一縱、四縱各有9個團外,九縱隻有5個團,其余4個縱隊也都隻有6個團﹔平均每個縱隊僅有1.5萬至1.6萬人,其中二縱、十一縱不過1.2萬至1.3萬人。中野全部參戰部隊為7個縱隊另2個旅,總兵力12萬人,與黃維兵團基本相當。就武器裝備而言,中野實在是太弱了。千裡躍進大別山時,部隊為了輕裝,忍痛炸掉了一些重炮。野炮隻陳賡的四縱有2門﹔山炮總共43門,炮彈不過200余發﹔步兵炮一共4門,炮彈僅十幾發﹔迫擊炮也隻有207門,炮彈3000余發﹔步槍、輕重槍倒是不少,可子彈還不足一個基數﹔因部隊減員很多,有些武器不得不埋在大別山……這樣的中野對付全部美式裝備的黃維兵團,終究有多少勝算?
22日,淮北小李家,中野縱隊以上干部聚集一堂,召開緊急作戰會議。陳賡、楊勇、秦基偉、陳錫聯、王近山等人圍桌而坐,神情專注地聽劉伯承分析戰局:當前形勢萬分火急,黃維兵團的12萬大軍正向我們步步逼近。但大兵團機動作戰最忌諱河網地帶,河流可能把完整的部隊分割。因此,南坪集橋頭是個關卡,它的周圍有渦河、北淝河、澮河,守住這一點,就能控制宿蒙公路,使黃維兵團被河流肢解。
陳賡第一個站起身來請戰:司令員,南坪集阻擊的任務交給我們吧。我們與其他縱隊相比,還算滿員。
此時正是淮海戰局最為艱難的時刻。碾庄,黃百韜兵團仍困獸猶斗,做最后一搏﹔徐東,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在蔣介石、杜聿明的層層高壓下,竟擺出一副“以大局為重”的架勢,拼死救援﹔徐西,中野以區區7個縱隊12萬人,既要西阻黃維12萬鋼鐵大軍,又要南截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北進,還要分兵襲擾徐州,牽制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真是處處軍情火急,處處需要兵力,中野領導人承受了開戰以來從未有過的壓力。因為各個環節都是關鍵,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南線決戰的有利態勢必將付諸東流。
會上,鄧小平非常形象地比喻當時的艱難處境:消滅黃維兵團,對中野來說,猶如“瘦狗屙硬屎”。但中野的領導人明白,假如讓黃維兵團的增援企圖得逞,整個解放戰爭進程就要推遲!因此,在反復權衡利弊后,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橫下心來,決定與黃維兵團決一死戰。這樣,既可除掉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又能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使江北局面大定。
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人人都要有燒鋪草的決心!(“燒鋪草”是四川的一種風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過的鋪草抱到野地裡去放把火燒掉。)這次圍殲黃維兵團是非常艱苦的,也是非常光榮的。要消滅敵人,沒有犧牲精神是不行的。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在華野的協助下,完成殲滅黃維兵團的任務。隻要消滅了南線的敵軍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的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陳賡當即立下“軍令狀”:我們四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不惜一切犧牲,承擔最艱苦的任務。即使打到隻剩下一個班,我陳賡甘心當班長,一定堅持到最后勝利!
楊勇、秦基偉、陳錫聯、王近山……這些勇冠三軍的戰將們都不約而同地站起身來,紛紛表示“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完成任務!”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血火硝煙的決戰關頭,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向淮海前線12萬中野將士發出了“拼老命”的號召,是何等的氣魄。古往今來,在決戰場上沒有這種氣魄是壓不倒對手的。
23日,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向中央軍委建議以中野全部及華野一部先殲滅黃維兵團。次日,毛澤東復電“完全同意先打黃維”,並指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中野將士勇啃硬骨頭,毛澤東一錘定音,打黃維兵團的戰略決策由此確定。
24日,黃維兵團強渡澮河,一頭鑽入中野預設的口袋陣裡。當晚,中野全線出擊,將黃維兵團4個軍合圍於宿縣西南東西不到10公裡、南北5公裡左右的雙堆集地區內。黃維兵團在突圍失敗后,遂以村落為基點,用坦克、汽車及大量器材構筑環形防御陣地,死守待援。
此時,杜聿明集團放棄徐州,企圖經蕭縣、永城南下渦陽、蒙城,先解救黃維兵團,然后一起撤往淮河以南。粟裕指揮華野奮勇追擊,至12月4日將杜集團合圍於陳官庄、青龍集地區。劉伯承風趣地說:這就叫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
為了吃掉黃維兵團,中野採取堅決圍困、穩步攻擊、攻佔一村、鞏固一村、逐個殲滅的戰法,激戰至15日,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取得了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勝利。
(李濤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助理研究員、軍事學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