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堆集戰場一角
中野某部向被圍困的黃維兵團發起進攻
習主席指出:“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固然要靠戰略戰術,要靠體制機制,要靠武器裝備,要靠綜合國力,但沒有戰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戰條件,軍隊也是不能打勝仗的。”
65年前勝利結束的淮海戰役,我軍能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取得60萬完勝80萬的世界戰爭奇跡,最終實現中央軍委在淮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的戰略決心,正是與英勇頑強、敢打必勝、不畏犧牲、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分不開的。
而在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更是實實在在地啃了一把“硬骨頭”。
——編 者
淮海大決戰,戰場位於黃淮平原,豫、皖、蘇、魯四省交界之地。這裡,地形開闊,交通線縱橫交錯。南北有天津至上海的津浦鐵路,東西有鄭州至徐州的隴海鐵路。兩條大動脈之交匯點徐州,為其中心。蔣介石欲以80萬的龐大兵力,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守住中原,屏障南京。
在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的積極建議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決定由華野、中野和華東、中原軍區等部隊共23個縱隊60萬人參加淮海決戰,並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基本解決。
1948年11月6日,一場震撼世界、足以改變中國命運的大決戰在黃淮地區打響。解放軍各路大軍按既定部署發起猛烈攻勢,至22日,粟裕指揮華野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圩地區全殲黃百韜兵團,切斷了徐蚌線,形成了包圍徐州、兵臨江淮之勢,取得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
這時,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還有邱清泉、李彌、孫元良、李延年、劉汝明、黃維等6個兵團,其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30萬人統歸杜聿明指揮﹔李延年、劉汝明2個兵團由原“綏靖”部隊改編而來﹔再就是黃維兵團,是蔣介石手裡的一張“王牌”。淮海戰役下一步作戰指向何處,下一記重拳,應該打在誰的身上,就成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考慮的重點。
其實,早在黃百韜兵團行將覆滅之際,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曾設想下一步的主要作戰方向是以華野主力誘殲由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數個師,將該敵打得不能動彈,然后再看形勢,或繼續打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再打徐州,或先打徐州,再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同時以中野和華野一部鉗制黃維兵團等援敵。
19日,中野領導人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研究戰場情況后認為:華野殲滅黃百韜兵團后已相當疲勞,“刀鋒似已略形鈍挫”,如不休整,接著打兵力最多、戰斗力也較強的杜聿明集團,不易達成預期目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是雜牌軍,與蔣介石有矛盾,士氣低落,隻求自保,暫時不用打。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雖氣勢洶洶,但遠道而來,孤軍冒進,后方補給線又被我軍切斷,實力也不如杜集團,必打而且可以打。但是,黃維兵團也是一塊最硬也最難啃的“骨頭”。該兵團下轄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軍和第四快速縱隊,共12萬人。其中,第十八軍(即整編第十一師)號稱國民黨軍的“一等精銳”。第十八軍更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其兵力之多,裝備之現代化,工事之堅固,抵抗之頑強,對中野將士來說,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對於兩軍作戰,《孫子兵法》提出了一條基本原則:“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意思是要兵力相等才能戰,兩倍於敵才能分兵合擊,五倍於敵才能直接進攻,十倍於敵才能圍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