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蔚
去年底的一天,我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採訪,在那兒參觀瞻仰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在事跡展廳陳列著兩封催人淚下的書信:一封是陳覺烈士就義前給妻子趙雲霄的訣別信,一封是趙雲霄烈士給襁褓中的女兒的遺書。這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寫成的!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我與館藏人員進行了交流,后到解放軍軍事檔案館查閱了革命夫妻陳覺和趙雲霄的一些資料,寫成文字,向讀者講述一對革命夫妻催人淚下的英雄故事。
蘇聯留學結伉儷 領導農運遭失敗
陳覺,湖南醴陵人﹔趙雲霄,河北阜平人, 1925年冬,他倆受中共的派遣到蘇聯留學,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們倆是這批學生中年齡較小的學生,而且沒有外語基礎,學習比較費力。在學習中,他們互相幫助,逐漸產生了愛慕之情。不久,經學友王希閔介紹,陳覺和趙雲霄結為夫妻。
1927年7月,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工農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武裝斗爭。留蘇的黨員學生紛紛被派遣回國,從事蘇維埃運動。9月,陳覺和趙雲霄取道東北、回到上海,與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在法租界雲南中路黨中央的秘密機關,見到瞿秋白、李維漢等,接受了分配去湖南工作的任務。
11月初,陳覺偕同趙雲霄回到家鄉醴陵,住在縣城陽三石鐵路工人宿舍。其時,湘東這塊土地剛剛爆發了秋收起義,工農武裝的主力部隊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國民黨勢力卷土重來,實行殘酷的“清剿”。醴陵的地下黨發動農民向敵人奪取武器,集中了30多條槍,在西一區成立了醴陵游擊營,由周雲甫任營長。陳覺、趙雲霄與湘東特委書記滕代遠、省委軍事特派員陳恭來到醴陵后,立即與縣委一道領導武裝建設,開展革命斗爭。這年冬,南鄉、東鄉、西鄉也相繼成立了游擊隊,並在南鄉的丁斗塘、東富、龍塘等地辦了小型兵工廠,打造梭鏢、大刀、鳥銃、土炮等武器武裝農民。
1928年春,中共湘東特委和醴陵縣委連續組織了兩次農軍扑城,這就是著名的醴陵年關暴動。陳覺擔任省委特派員,指導了這場斗爭。為徹底推翻地主豪紳反動統治,廣大農民軍在黨的領導下,乘著湘桂軍閥在湘混戰、縣城敵兵數量不多的機會,於1928年1月27日,由南鄉出發直扑縣城,血戰整天,未能攻下。接著又於2月27日,第二次向縣城進行總攻擊,此次所到工農武裝群眾在5000人以上,但由於動作不一,城內又無內應,農民軍雖與敵人進行了英勇的戰斗,終因組織不堅強,武器不好及缺乏經驗,未能取得勝利,被迫撤退。
陳覺、趙雲霄居住的陽三石鐵路工人宿舍,離縣城隻有5華裡,白色恐怖相當嚴重,他們在敵人的鼻子底下,白天在家研究工作,草擬文件,晚上外出活動,發動群眾斗爭。當時,陳覺與縣委書記林蔚負責指導南區的土地革命。他們爬山涉水,先后在沈潭、新田、東富、西林、大樟、栗山壩、賀家橋等地領導農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建立了以泗汾為中心的,包括南二、南三、南四、西一、北二等5個區的35個鄉的蘇維埃政權。
一天晚上,繁星滿天,月色如水,陳覺和趙雲霄從陽三石趕了30裡路,到了泗汾的倉前,出席南二區蘇維埃成立大會。夜晚,他們沒有住近在咫尺的家,而投宿在當地農民的家裡。陳覺看到這家農民神龕上的祖宗神位不見了,換上了“共產黨萬歲”的標語,高興地問:“你們不怕沒有祖先神靈保佑,日子過不好?”農民告訴他,現在這裡家家戶戶都不信神了,命運要靠農民團結起來斗爭才會改變。
這戶農民還告訴他,你的家中人埋怨你出外多年不回來,現在回來了又挖家裡的牆腳,真是個報應。陳覺聽了置之一笑。然后說:“告訴鄉親們,分到我家的田隻管種,還可以在土地上筑大路、壘塘壩、開水渠、蓄魚放鴨。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有官司打到我這裡來!”
1928年4月,湘桂軍閥混戰結束,湖南全省清鄉督辦署在長沙設立,以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主席程潛兼督辦、何鍵任會辦,派魯滌平率第八軍的第十二師、第六軍的第十八師共兩萬多人,配合清鄉隊、挨戶團,重點進攻湘東的平、瀏、醴三縣,高叫“茅草過火,石頭過刀”。醴陵農村蘇區遭受了一場“血洗火燒”的浩劫。在半個月時間內,被殺害的革命干部、黨員3000多人,群眾1萬多人,房屋被燒毀1200多棟,工農武裝被打散, 一部分人由劉型率領上了井岡山。全縣各級黨組織遭受到嚴重破壞,陳覺、趙雲霄由黨調往長沙省委機關工作,與國民黨進行地下斗爭。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