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毛澤東時代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發展極其重要的一環。在以下幾個方面,毛澤東的探索都是前無古人的。
一是成功解決了一個東方農業大國如何通過無產階級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避免資本主義前途而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冒了巨大的政治風險。首先遇到的就是中國革命的中心應當放在中心城市還是放在廣大農村。毛澤東是在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失敗以后,才走上了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特殊道路的。接著就遇到了中國革命扎根在農村,建立黨組織、建立紅色政權、建立人民軍隊的主要成分是農民的問題。是把黨的水准降低到農民意識的水准上,還是使其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農民意識而提高到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水平之上,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建黨”的實質。這件事經過了從紅四軍七大前后到九大最終形成“古田會議決議案”才得以實現。毛澤東將這一決議案的最主要的部分命名為《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由此形成了建黨綱領和建軍綱領。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毛澤東總結出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精心培育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三大優良作風,保証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解放戰爭革命與反革命兩大營壘的決戰時刻,毛澤東還總結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土地革命總路線,系統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文化綱領,為新中國的誕生繪制了完整的藍圖。
二是成功解決了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農業國如何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而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問題。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時候,毛澤東面臨著兩大歷史傳統:一個來自蘇聯。蘇聯進入社會主義是採取“一舉進入”的方式,對於工業是一舉實現國有化,對於農業是一舉實行土地國有化,消滅富農經濟,普遍建立集體農庄。這種實踐,對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中國共產黨人影響極大。另一個來自中國自身。按照毛澤東的設想,在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完全有可能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來實現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的。然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沒有“不流血的革命”的先例。如今,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以最低限度的避免社會震蕩、避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的方式取得成功?這條道路最終走通了。正如毛澤東在1956年1月指出的:“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對於這種方法,過去在共產黨內和共產黨外,都有許多人表示懷疑。但是從去年夏季以來,由於農村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和最近幾個月以來城市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他們的疑問已經大體解決了。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說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
三是對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其成功為最終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其失誤也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毛澤東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本質來說,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此之前的現代化道路無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另一種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這條道路也有嚴重的弊端。毛澤東看到了這些問題,因此著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道路。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專門有一部分是探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的。他認為:在我國這樣一個大農業國裡,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他還特別強調:輕工業和農業有極密切的關系﹔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重工業要以農業為重要市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如果我們的農業能夠有更大的發展,使輕工業相應地有更多的發展,這對於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遺憾的是,后來歷史的發展並沒有完全按照這個思路來辦,而是走了曲折艱難的道路。但就提出這一思想本身來說,已是前無古人的。
與此同時,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創新上有三大突破:一是突破社會主義無矛盾、無沖突的思想框框,形成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二是突破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重輕農為序的思想框框,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以農輕重為序、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兩條腿走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三是突破社會主義陣營必須以蘇聯為中心的思想框框,形成獨立自主地搞建設、獨立自主地搞國防、獨立自主地搞尖端技術、獨立自主地搞外交、獨立自主地進行道路探索的思想。
總之,毛澤東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第一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