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革命形勢越來越嚴峻,國民黨於1927年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共產黨員梁惠貞開始身處險境,急需轉移。
1927年,22歲的梁惠貞借考取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師范學院之由,組織將其轉移至上海。此時,梁惠貞雖然和林熙春依然在一起,但是雙方在人生理想上出現了嚴重分岐。
梁惠貞志向遠大、滿懷救世革命理想,英勇參加黨的地下工作。而其丈夫林熙春卻堅決要離開祖國,遠去法國留學。梁惠貞堅定地選擇了拯救勞苦大眾、創造新中國的革命道路。至此,林梁分道揚鑣。
不久,受黨中央派遣,梁惠貞從上海來到廈門鼓浪嶼,在福建省委秘書處工作。
享有“海上花園”之稱的廈門鼓浪嶼,海岸蜿蜒,島嶼四周海水蔚藍,具有各種西歐風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青石小道,曲徑通幽。偶有琴聲或歌聲,從窗或小徑瀉出。隻可惜,當時腥風血雨無情地淹沒了這份寧靜和浪漫。
上世紀30年代,廈門鼓浪嶼虎巷8號,便是當時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所在地,這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樓房。
遙想當年,租住在此的青年們,分別操著廣東、湖南和福建等地口音。其中,有一對特別親密的年青男女,在工作之余,還會悄悄地講起海南話。
說著海南話的男青年是“瓊崖才子”王海萍,另一位是“瓊崖才女”梁惠貞。他們懷著共同的救國理想,共同的革命追求,同為海南鄉友,同為瓊崖校友,同在廈門並肩戰斗。
1928年,志同道合的梁惠貞與王海萍結成了夫妻。此時,24歲的王海萍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23歲的梁惠貞在福建省委秘書處工作,負責福建省委與黨中央的聯絡工作。
黨史記載,根據革命需要,也根據梁惠貞本身所具備的政治素質高、對上海熟悉的條件,組織決定由她擔任省委政治交通工作,來往於廈門與上海之間。她像男人一樣獨來獨往,即使是在懷孕期間,交通工作也從未間斷。
王海萍與梁惠貞稱得上是革命伴侶和模范夫妻。在工作上他們互相勉勵,發揮各自才智,為革命事業多作貢獻。在生活上則互相關照,過得幸福美滿。
1931年3月25日,設在鼓浪嶼虎巷8號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包括梁惠貞在內的6位在家的同志不幸被捕。
感人故事被寫成小說傳頌
在敵人的刑審室裡,梁惠貞面對敵人各種刑具無所畏懼,在嚴刑拷打中守口如瓶,堅貞不屈。
1931年5月1日凌晨,廈門的上空傳來一陣陣恐怖的槍聲。這是國民黨在執行死刑,被槍殺的是一個多月前抓來的共產黨人。
梁惠貞也被五花大綁著站在3個“要犯”中間,槍聲已經響起,敵人一再威逼,讓她交出廈門地下黨的名單。可她依然臨危不懼,機智以對。當她知道敵人不可能放過她時,她無限憐愛地摸著自己隆起的肚子,好像在跟自己8個多月的孩子做最后的交流。
當劊子手提起槍,她忽然將手表摘下,對劊子手說:“這個表交給你,請你不要對著我的肚子開槍,對准我的腦袋吧!”
可憐這位即將為人母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幻想著喪失人性的劊子手會給自己的腹中之子留下一命!她應聲倒下,成為革命史上悲壯的一頁。那一年她26歲。
“姑姑的故事后來被寫成了小說《小城春秋》,並吸引了一些讀者前來老宅尋訪。”梁如金說。
據了解,已故著名作家高雲覽於1956年創作的小說《小城春秋》,取材於1930年震撼中國的“廈門大劫獄”,書中描寫的年代和事件正是海南籍革命先驅王海萍烈士擔任福建省軍委書記的時期(后任福建省委書記)。他是這次大劫獄的主要領導者,與時任福建省軍委秘書的陶鑄同志等5人組成破監委員會。這位福建早期黨組織的杰出領導者,和夫人梁惠貞女士雙雙為理想而犧牲在廈門大地上。
《小城春秋》出版后,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后來,由該書改編的同名電影也被評為中國電影1990年十大名片。
1951年,陶鑄同志深情懷念昔日戰友,曾專程赴海南島看望王海萍家屬和梁家時,帶走了這張梁惠貞惟一留在世上的珍貴照片。
斯人之逝,精神長存!以梁惠貞為代表的五四新女性,她們是覺醒的第一代中國婦女,面對封建傳統,她們奮起抗爭,堅韌如古宅牆根長出的野草,頑強地爬上了厚重的石牆,蒼翠欲滴,傲然挺立。(記者 陳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