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小城春秋原型梁惠貞:沖破傳統尋找革命理想

2014年03月10日09:32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燦若夏花人中鳳

革命烈士梁惠貞

王海萍 (1904—1932) 原名王朝鸞,字翔林,海口長流人。1922年從瓊崖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滬江大學。五卅運動時先后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組織,后參加北伐戰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到福建工作,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1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同年3月25日,設在鼓浪嶼虎巷的省委機關遭到敵人破壞,妻子梁惠貞不幸被捕,他強忍悲痛,親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7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成立,他被任命為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兼軍事部長,領導廈門、漳州、泉州地區的革命斗爭。1932年6月,在廈門中山公園被捕,后被秘密殺害,犧牲時年僅28歲。

《小城春秋》連環畫。

位於府城的梁惠貞故居。李幸璜攝

她是梁惠貞,1905年出生於海南瓊山府城鎮。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她沖破家庭、世俗的枷鎖,成為了一名革命時代的新女性。

21歲時,她參與革命事業加入中國共產黨,22歲時,為躲避日寇追捕遠走他鄉。在上海,她遇到了革命伴侶王海萍,兩人拋頭顱、洒熱血,把青春獻給了祖國。

1931年3月,春天來了,她卻走了。因被叛徒出賣,她在廈門被捕入獄,最終被特務殺害,當時年僅26歲。犧牲時,她還懷有身孕。

有一些事永遠不會湮滅,有一些人注定成為永恆,有一種力量持久撞擊靈魂,有一些名字鏗然有聲。

她站著,是巍巍高山,忠誠大義鐵肩擔﹔她倒下,是峨峨豐碑,摯愛深情永流傳。

她是梁惠貞,1905年出生於海南瓊山府城鎮。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她沖破家庭、世俗的枷鎖,成為了一名革命時代的新女性。

望著她留下的那一張黑白照片,一副新青年的打扮。陽光洒滿臉龐,笑意漾出眼角,26歲的她微笑地走了,卻留下了如夏花般絢爛的人生。

  沖破傳統尋找革命理想

有人說,到海口一定要到瓊山府城,而如果不到忠介路周邊老街區就等於沒到過府城。

歷史上,此地相繼誕生了丘濬、海瑞、許子偉三位中國著名歷史人物,“一裡出三賢”隨之成為美談,革命烈士梁惠貞正是成長於這片老街區。

從府城忠介路老街出發,踏著青石小路,穿過狹窄幽長的古巷,兩旁不少年邁老者坐於家門檻上晒太陽。

“梁惠貞?不認識!革命烈士?她家就在前面,我帶你去!”面對記者的詢問,很多年已古稀的老者雖已不知革命烈士梁惠貞之名,卻知道鄰家有一位英雄人物,她曾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出了青春和生命。

行至馬鞍街111號,這是一棟百余年的磚木古宅,門口顯眼處挂著“光榮烈屬”牌子,梁惠貞故居到了。古宅一共三進,正屋、廚房和雜屋分開,可見當年梁家比較殷實。

梁惠貞的侄女梁起堯說,姑姑梁惠貞於1905年出生在瓊山縣府城鎮那央村委會興賢村美操坊,3歲時全家搬遷至馬鞍街111號,其父梁萬勝是清朝官員,為官清廉。

“常聽大人們講,我的姑姑梁惠貞很聰明,長得也漂亮,是當年瓊崖中學(現瓊台師范)有名的校花。她是梁家最有主見的姑娘。”梁惠貞的侄子梁如金說,他今年60歲,全家4口依然居住在梁家故居。

在侄女梁起堯的記憶中,梁惠貞的主見曾經讓家裡人頭疼不已。梁起堯說,奶奶一直用一首上海歌謠教育姑姑:“清早起來,叫孩子們,掃掃地,澆澆花,煮水洗臉,泡碗好茶喝,三兩個斯文朋友,下下棋,散散步,做些針線活。”但是,姑姑沒有聽從。

相反,梁惠貞卻頻頻走上街頭,參與群眾運動,打擊地主惡霸。后來,梁惠貞結識了比她大五六歲的瓊崖女杰劉秋菊,兩人一起在海南組織和發動群眾進行反封建斗爭。

“姑姑是當時的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她早年曾與男子林熙春自由戀愛,雖然雙方家人一直反對,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結了婚。”梁如金說。

20世紀初,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日子。五四運動剛剛過去,中國上下思潮涌動,加上中國共產黨於1925年正式在海南開展工作,在海口府城吸收優秀青年學生及工人分子入黨。

據黨史記載,1926年,梁惠貞從瓊崖中學(現瓊台師范)畢業。畢業前夕,這位瓊崖進步少女加入了共產黨,成為在白色恐怖下該校的第一批黨員。不久,她擔任澄邁縣女子學校校長,並秘密參加黨的地下工作,她中等個子,表情總是很沉靜,一副新青年的打扮,站在學生之中,甚至還有幾分腼腆。沒有人知道這位富家女心中的理想,她在府城馬鞍街的家平時也沒有什麼新青年出入,她卻已經背著父母加入了共產黨。還把家中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帶上了革命道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