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清
張聞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對於這一點,很多學習、研究黨史的人都知道。但對於這樣一位偉人,他30歲前的人生路是怎樣走的,幾次選擇后,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其中一些細節的東西很多人不一定很清楚。
第一次選擇: 學習實業,開始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出生於江蘇省南匯縣六團鄉朱家店的張家宅(現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機場鎮)。1912年8月1日,12歲的張聞天考入南匯縣立第一高等小學,開始接受當時最新的、現代的文化教育。學校所學的課程有:修身、國文、算術、理科、歷史、地理、農業、英語、手工、圖畫、體操。當時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特別高,僅英語這科,高小三年畢業時,就要求會用英文寫短文。這為他日后學習深造打下了基礎。
1915年7月,張聞天在南匯高小畢業。他的學習成績是全班第一,憑他的學習成績完全可以考進高中,然后再上大學。但因家中經濟條件的限制,他隻能考免收學費、宿費的實業學校。實業學校學制三年,它的好處是畢業后就可以就業、掙錢、養家糊口,但想出國留學就十分渺茫了。9月,張聞天考入江蘇省立水產學校,該校是一所為近海捕撈事業培養初級技術人才的中等專業學校,主修課程為捕撈和制造。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青年雜志》(后來改為《新青年》),閱讀一些有關中國社會現實的文章,開始關注社會問題。1917年7月,張聞天不想再學水產專業而考取了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該學校課程主要有國文、英語、數學、繪圖、物理、化學等,教師多數是留過美的,教材用美國出版的,授課也都用英語。此時的張聞天學習刻苦,品學兼優。同時,他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科學與民主的熏陶,加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使張聞天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心中充滿了革命激情。
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傳導於南京的時候,張聞天投身到了這場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成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及南京學界比較活躍的學生之一。其間,他與沈澤民等創辦了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以“改良社會”為中心,以“愛國精神”為宗旨,報道南京、江蘇及全國各地學生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情況,猛烈地抨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卑劣行徑及對中國舊制度、舊思想、舊道德、舊習慣進行批判。1919年七八月間,張聞天在刊物上發表《“五七”后的經過及將來》《中華民國平民注意》和《社會問題》等文章,揭露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第二次選擇: 自修哲學,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五四運動以后,由於青年學生對中國舊制度、舊思想、舊道德、舊習慣的批判蔚然成風,在青年學生中出現了脫離學校、脫離家庭、脫離婚姻的“三脫離”主張,張聞天也不例外。他認為,在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所學的知識,與他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揭露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相距甚遠,於是他在1919年9月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此時,他想去法國留學,於9月21日考入上海留法勤工儉學預科班乙班。12月以后,張聞天認為自己理論准備不足,於是改變了主意,不想去法國留學,而想在國內攻讀哲學。於是,他在留法預科班學習了兩個月后,脫離了留法預科班,與劉世英一起租房攻讀哲學,開始從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起,其中有《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批判》《家庭、所有制與國家起源》《列寧主義的理論與思考》《階級斗爭》等。
在自學過程中,他被剛剛成立不久的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吸引住了,不久,張聞天加入其中。他一邊自學哲學,一邊在少年中國學會創辦的刊物《少年世界》做校對、出版事務性工作。同時,他還在《時事新報》《少年世界》《民國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致張東蓀》《農村改造發端》等文章,對中國社會現狀、中國革命前途和命運等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
相關閱讀: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