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魂飛萬裡盼歸來

2014年03月20日14:36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魂飛萬裡盼歸來

《談心——焦裕祿與老貧農》 (國畫)陳良才作

長紀錄片《焦裕祿》海報 董辰生繪

編者按

“魂飛萬裡盼歸來”,這是習主席在1990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寫下的追思焦裕祿的詩句。今年3月17日至18日,習主席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多次動情地回憶起40多年前學習焦裕祿的情景,並在講話中強調“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

今天我們推出焦裕祿同志的故事專版,就是希望和廣大讀者一起深刻理解焦裕祿精神,並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1“我要親手掂掂蘭考‘三害’的分量”

焦裕祿帶領治“三害”調查隊騎自行車出發了。

視野中看到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荒沙地。他們看見路邊幾個社員在整地。焦裕祿問:“這個村子叫啥?”

除“三害”辦公室主任卓興隆說:“叫野庄頭,是儀封公社的。”焦裕祿說:“咱們過去看看。”一行人走過去,看見地裡蓋著一層淤沙。焦裕祿問:“這塊地沒種麥子嗎?”一個社員回答:“種了,去年雨水大,麥苗長得還不賴。誰想到返青了刮了一場風,麥苗全讓風沙打死了。”焦裕祿蹲下去,用手撥開厚厚的沙土,看見了枯死的麥苗。他拔下一株,小心地放在手心裡,雙眉緊鎖。

一個老人說:“咱這一帶的村子是老風口了。常庄、徐庄、野庄頭,三個村一頭牛。繩耙犁套全沒有,大道也是獨車溝。”

調查隊登上黃河堤,在黃沙漫漫的黃河故道尋找風口沙路。一陣風沙起來了,沙塵如黃龍在大地上翻滾。焦裕祿用手一指,大聲問:“現在起風的是什麼地方?”

卓興隆說:“黃河灘!”

焦裕祿問:“哪一個村子?”

卓興隆說:“朱庵村。”

焦裕祿又問:“這風沙會落到哪兒去?”

卓興隆說:“這不清楚。”焦裕祿手指天空,畫了一個大大的弧形:“你們看,風有風路,沙有沙路,水有水路,人有人路。一點都不亂。這風向沙路的規律,我們必須弄個清楚!”

他們順著風沙游走的方向窮追不舍,又一陣疾驟的風沙扑來,焦裕祿和大家隻好把自行車平放在沙地上。

查看地裡的庄稼,焦裕祿發出痛心的驚呼:“這一邊刮平了,那一片連根都拔了!”

他對身邊的技術員說:“這兒是個風口。”他在呼嘯的黃風沙暴中,定定地看著這個風口。肝病卻又一次劇烈地發作了,他疼得站立不穩,隻好蹲在地上。

卓興隆扶住他:“焦書記,咱別往前走了。”

焦裕祿問:“為啥?”

卓興隆說:“這麼大的風沙,你的身體吃不消啊。”

焦裕祿說:“沒事,頂一頂就過去了。”

卓興隆說:“要不讓忠修陪你回去,我帶調查隊往前走,查完了寫個材料讓你看。”

焦裕祿搖搖頭。卓興隆見他不放心,又說:“還有水文隊的資料,調出來你看看,也能掌握一些基本情況。”

焦裕祿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走吧,我能扛得住。”

卓興隆眼睛倏地一亮:“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焦書記,你這句話簡直就是格言吶。”

焦裕祿問:“興隆,你聽沒聽說這樣一句話——‘沙丘一搬家,庄稼沒了媽’?”

卓興隆說:“聽說過。”

焦裕祿又問:“你知道全縣有多少個這樣的沙丘嗎?”

卓興隆說:“現在還沒完全統計出來。”

焦裕祿說:“要根治‘三害’,必須查清它的分布情況,還是剛才那話,不能隻吃別人嚼過的饃,我要親手掂掂蘭考‘三害’的分量!”

編輯感言

扎根大地,方知風雨歲寒﹔扎根群眾,方知煙火五味。焦裕祿體察蘭考“三害”的分量,憑的是自己親手掂量。這種掂量,源自對一方水土的深沉的愛,源自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求真務實的作風。親手掂量,讓他與百姓感同身受,也讓他把名字刻進人民心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