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平
唐承堯畫像。 易宗平 翻拍
變賣家產用於抗戰、新婚夫婦投身革命、坦然對待不公平待遇、想方設法解決部隊給養……盡管烽火硝煙已經消散,但唐承堯這位曾令侵瓊日軍恨之入骨的革命志士的形象永不會磨滅。
“投筆從戎憶昔年,圍殲頑寇滾風煙。為民救國洒鮮血,宿露餐風亦樂天。赤膽麾軍馳騁急,坦誠處事運籌敏。未酬壯志身先逝,浩氣芳流今古懸。”這首《懷念父親唐承堯烈士》,出自儋州籍詩人唐典之手,概括了其父唐承堯短暫而悲壯的一生。
唐承堯何許人也?據《儋州市軍事志》記載:唐承堯(1914—1949),又名卓輕,儋縣三都息衍村人。歷任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第一大隊小隊長、中隊指導員和副大隊長,第四支隊特務大隊(后改為第四大隊)大隊長等職,主要負責前線偵察工作。他帶領特務大隊戰士,在澄邁、臨高、儋縣、白沙等地頻繁出動,策應和配合瓊崖革命武裝打擊日偽軍,取得一連串勝利。
近日,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使唐承堯革命生涯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如紀錄片一般呈現在我們眼前。
新婚夫婦走上革命道路
“書門閨秀不知榮,正茂風華立志崇。國恥不忘擎義幟,民仇奮起抗倭熊。中興失侶遭情劫,寡母攜兒含苦衷。望子成龍心未了,裔承遺志展雄風。”這是唐承堯之子唐典撰寫的七律《懷念母親》。
唐典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母親陳愛英1917年出生於儋縣三都。陳愛英的父親陳昌健是清末民初的讀書人,曾在村裡辦有私塾。當時,唐承堯在這個私塾裡念書。陳老先生對這個得意門生的聰明才智甚為欣賞,遂將女兒陳愛英許配給唐承堯。
1939年,正值新婚的唐承堯、陳愛英,在儋縣縣長吳明(中共地下黨員)支持下,雙雙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這對新婚夫婦與另外6名革命人士一起,在全縣各村組織青抗會、婦救會、兒童團等,不斷蓄積抗日力量。
對唐承堯做過專門研究的儋州市委史志辦主任杜建心介紹,1937年,已轉入公立儋縣第一中學就讀的唐承堯,深受學校一批進步人士的影響,日軍侵瓊后他回家說服父親,將家中耕牛賣掉,所得收入捐給學校黨支部,作為抗日宣傳活動的經費。當部分鄉親不解時,唐承堯說:“國將破則家亡,為國就是為家,我不但要將財物獻給抗日武裝,而且我自己也要獻身於抗日斗爭!”
投入革命后,唐承堯在前線作戰,而陳愛英則主要在后方擔任儋縣婦聯委員、第四區婦女主任等職。由於各自負責的具體工作不同,他們團聚的機會很少。然而,這對革命夫婦卻義無反顧,及至獻出生命也無怨無悔。
育兒帶兵都自有“高招”
唐典原名唐蘭生。提及原名,唐典感慨萬端:這是由於母親在革命斗爭中四處活動,直到臨產仍未停止工作,以至於在木棠鎮春蘭村一家耕牛欄圈裡生下兒子。為了紀念這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父親給他起名“蘭生”,一是與春蘭村有一個字相同,二是與“耕牛欄圈”的“欄”字諧音。
由於唐承堯夫婦在革命斗爭中居所不定,蘭生從小由爺爺唐祖傳撫養,並從儋縣三都逃到排浦、海頭、木棠一帶,以躲避反動勢力的追殺。
數十年過去了,唐典對三四歲時與父親的一次會面,如今仍然記憶清晰。那是一個冬天的日子,唐承堯匆匆回家,對唐祖傳說:“讓蘭生從小多吃苦,可以用冷水給他洗澡,讓他得到鍛煉。”
得到鍛煉的唐典,如今年逾七旬,仍身板硬朗、精神矍鑠。他說,父親不但育兒有高招,在帶兵方面更見其處事藝術和開闊胸襟。在革命隊伍中的唐承堯,平時注重對戰士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對敢於罵他的戰士,大多會給予提拔重用。唐承堯有一段“名言”:“當有戰士罵上級的事情出現,一方面說明上級有不對之處值得深思和改進,另一方面也體現敢罵者是有思想、有膽識的人,對這樣的人當然應該重用。”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