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新聞畫報》1937年9月4日第381頁又登載了一則關於上述誤炸慘案的跟進報道:
在中日戰爭中發生戰爭慘劇的場景
南京路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主要大街,從外灘一直延伸到跑馬場,在那兒它與靜安寺路和西藏路交界。就是在那兒,8月14日有兩顆空投的炸彈造成了公共租界約1040人的死亡,其中包括11名外國人。這兩顆炸彈落在了華懋飯店與匯中飯店之間的南京路上,摧毀了爆炸直徑50碼之內的一切。其中一顆大約重達1000磅的炸彈沒有在觸地的那一刻立即爆炸,結果在街上造成了一個十英尺寬、八英尺深的大彈坑。8月23日,另一顆飛彈(空投炸彈或炮彈)落在了上海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即南京路和浙江路交界處的先施公司百貨商店那個街角,結果又造成了近400人的傷亡。
隨著調查和報道的進一步深入,西方記者們發現誤炸慘案的傷亡人數還遠遠不止上面所提及的這些。於是《倫敦新聞畫報》1937年9月11日第419頁上再次發表了一篇內容更加詳實的跟進報道:
上海的嚴峻考驗:被誤炸之后的公共租界
本頁所刊登的照片反映出自從中日戰爭以來上海公共租界的居民們所經受的嚴峻考驗和恐怖。最慘的悲劇是因為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將炸彈誤投到了上海的公共租界而發生的。有一位記者在報道“大世界”游樂中心被炸時,提到總共有800人喪生。這座大樓是於8月14日數枚炸彈落在上海愛多亞路上時而被擊中的。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被炸死,似乎是因為在公共租界內聚集了數量極其龐大的中國難民。
文章配了四張現場照片:上海公共租界所經受的可怕的嚴峻考驗:一枚炮彈或炸彈擊中先施公司百貨大樓的一個場景。(圖一)
共有數百人傷亡的上海匯中飯店誤炸悲劇:大樓被炸后屋頂的情景。(圖二)
戰爭的恐怖:炸彈掉在上海公共租界所造成的可怕后果——當“大世界”游樂場被擊中時,滿地都是中國難民的尸體。(圖三)
當誤投的炸彈擊中匯中飯店和華懋飯店並摧毀了部分建筑之后:南京路上布滿了瓦礫,還有一輛被燒毀的小轎車。拍攝這張照片時,上海正好受到了台風的襲擊。(圖四)
在《倫敦新聞畫報》對於1937年上海淞滬戰役的密集連續報道中,“彭布羅克·斯蒂芬斯”這個戰地記者的名字頻頻出現,令讀者印象十分深刻。
在不少報道中,該記者均用照片和生動而簡潔的描述文字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冒著槍林彈雨,藏匿於路邊的街壘和地堡之中,通過狹小的觀察孔來近距離報道和記錄那些血與火交戰的。由於在抗戰初期具有中立國戰地記者的身份,使得斯蒂芬斯在日軍和國軍的戰區兩邊都能夠採訪報道,這就使得他的觀察角度顯得更加客觀、全面和真實。
令人惋惜的是,在淞滬戰役的后期,即1937年12月11日,《倫敦新聞畫報》的1053頁上,登出了斯蒂芬斯的一張肖像照片和他被戰場上流彈擊中身亡的消息:
在觀察南渡之戰時被流彈擊中的《每日電訊》特約記者:彭布羅克·斯蒂芬斯先生在上海一座摩天大樓的樓頂。(參見沈弘編譯:《抗戰現場》,第144頁)(圖五)
隻有作為一位把追求歷史真相的事業看得高於自己生命的職業戰地攝影記者斯蒂芬斯,才有可能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而每天活躍在戰火呈白熱化的淞滬戰役現場,拍下數千張浴血抗戰照片的。而那位作為特技演員和追星族花花公子的美國人海嵐·裡昂先生有可能做得到這一點嗎?且不說他並不具備專業的戰地攝影技術,就是從時間上來考量,他作為業余攝影愛好者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高強度地拍攝出數千張高質量的抗戰照片,更別提他沒有戰地記者身份,如何能夠自由穿梭於日軍和國軍戰區之間,拍下作戰雙方的近距離照片。
抗日戰爭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一個軟肋,盡管近年來已經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學術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著眾多的空白和雷區,希望今后在這方面能看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