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檢察日報》發表文章《劉伯承:我們不是“紅牆裡的貴族”》。文中記述了劉伯承反對子女搞特殊化的幾件事。摘編如下。
1956年,劉伯承和夫人、子女合影
解放后,劉伯承擔任南京市首任市委書記、市長和軍管會主任。他十分注意聯系群眾,反對搞特殊化。一次,有人向劉伯承反映,少數政府工作人員、部隊人員,不按規定手續購買車票,免費乘車;進入戲院、電影院和娛樂場所不買票,看“霸王戲”。得知這一情況后,劉伯承非常生氣,以軍管委的名義,連續下發了“乘坐車輛須按規定購票(布告、軍字第一號)”、“進娛樂場所須購票入座(布告、軍字第二號)”。這兩項“禁令”一出,違紀現象頓時消失,廣大市民拍手稱快。
劉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其長子劉太行回憶說,父親最反對的就是家屬和子女搞特殊化。解放軍剛進城時,他就叮囑母親,現在解放了,國家還很窮,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子女的生活,決不能特殊,要同群眾的生活大體相當才是。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時南京剛解放,父親是南京市長,有一天,他帶著我們去參觀中山陵。到了那裡,看到一張通知,說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參觀者。父親正要帶著我們回家,中山陵的負責干部趕來了,可是父親還是堅持服從規定,拒絕了讓我們進去參觀的邀請。回家的路上,父親給我們講道理:‘爸爸雖然是個高級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也應該按規定辦事,不能搞特殊化。’”
劉伯承還對子女下農村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十分支持。他經常說,干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
1964年,劉伯承的小女兒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兒參加。“父親要我下去體會一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很嚴肅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他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牆裡的貴族’。”
在劉伯承家的電話間裡,一直貼著一張告示——兒女們,這些電話是黨和國家供你爸爸辦公的。你們私事絕對不許用這些電話。假公濟私是國民黨的作風,不許帶到我們家裡來。
“我們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傳,甚至不分男女的。”劉彌群的弟弟劉蒙讀中學時,還穿著姐姐穿過的女式舊軍裝,以至於很多同學笑話他,叫他“黃皮”。回到家,劉蒙吵著以后再也不想穿女式軍裝了,還遭到母親的嚴厲批評。
1970年后,劉伯承的兒女們先后結婚,但都和本單位的職工住在一起。長子劉太行結婚后,一直住在單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裡,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劉太行的孩子出生,單位才給他們調換了一個18平米的套間。
頻道精選:
相關專題 |
· 劉伯承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