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國以震驚世界的速度,實現了在原子彈、導彈方面的突破。在其它國防和民用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部門幾萬科技人員和全體工作人員忘我奮斗的結果,也是中國科學院、有關的高等院校以及各條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大力協同,密切配合取得的成果。聶榮臻深知離開這些科學家、專家、工程技術人員,要實現國防現代化隻能是空談。然而,當時在知識分子問題上,“左”的錯誤思潮不斷地沖擊著科技戰線。聶榮臻對此時有所聞,深為憂慮。為了“兩彈”能盡快上天,為了在科學技術上盡快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他決心力求正確地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真正做知識分子的知心朋友,以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他把這看成是當務之急,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這些措施深受知識分子的歡迎,至今回憶起來,許多人仍樂道不已。
在組織國防科研攻關的時候,聶榮臻以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知識分子的一貫思想,來領導科技戰線的知識分子隊伍。當時,在國防科技部門工作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有幾萬人。這些人,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新中國成立前后,從國外留學回國的各類專家,其中有許多是滿懷愛國激情、排除重重困難、返回祖國的著名科學家﹔第二部分,主要是解放前從舊中國各類高等學校中畢業的大學生﹔第三部分,是解放后新中國自己培養的大學生和選送到蘇聯及東歐國家學習回來的大學生、研究生。聶榮臻認為,這幾部分人從總體上說,都是愛國的,極其寶貴。到了垂暮之年,聶榮臻回憶這些知識分子時,總是滿懷深情地說: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和舒適的生活,回到國內,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個跑出去的。這就說明,我們的知識分子是真心地熱愛祖國的,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努力攻關,中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都是不可能的。但當時在對知識分子政策的掌握上卻存在著不少問題。【詳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