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軍工部(上)

(山西)楊尚軍

2014年06月03日16: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鼎上任軍工部

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總部研究決定選派能力強、業務精的專家型人才擔負軍工部的領導,朱德第一個想到了劉鼎。劉鼎,原名闞思俊,1902 年生於四川南溪縣,1920 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科學習。1924 年赴德國勤工儉學,由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在組織安排下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和空軍機械學校學習並兼任教官,系統學習了兵器構造、爆破原理、無線通訊等軍事技術課程。1929 年奉調回國,后應方志敏要求,出任洋源兵工廠政委,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組織工人制造出機關槍和迫擊炮及炮彈等,得到了方志敏的贊嘆,“他們用少的可憐的機器,居然造出了花機關和輕機關槍,更不可思議的是,居然還造出了好幾門小鋼炮”,成為紅軍中為數不多的軍工專家。朱德的提議得到了總部首長的一致肯定。

1940 年4 月底八路軍總部任命劉鼎為軍工部部長,並在5 月1 日由彭德懷、左權、楊立三親自護送到上赤峪村上任。一路上,幾位領導一再囑咐劉鼎,要克敵制勝,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發動群眾,二是要有武器。敵人之所以敢於發動侵華戰爭,主要是憑借他們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企圖用武力來征服中國。幾位首長還再三叮嚀,要他抓緊把軍工生產搞起來。

劉鼎上任后,接連帶領和組織人員進行了制式步槍試制生產、子彈生產、五○炮和炮彈研制、烈性炸藥研制,以及提高管理技術、培訓軍工技術、創辦軍工學校等工作,使太行軍工發展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為改善我軍技術裝備做出了突出貢獻。

制式步槍的研制生產是劉鼎到任后的頭等大事。他仔細研究了當時我軍使用的捷克式、三八式、漢陽造、老七九式、無名式等各種步槍的特點,認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隻要能在200 米以內准確射擊,越靈巧越好。他提出了一種槍身短、刺刀長、重量輕的新型步槍設計方案,並交由“造槍能手”劉貴福組織試造。1940 年8 月1 日定型造出第一支新型步槍,后由彭德懷定名為八一式步槍,也稱為八一式步馬槍。當時,劉鼎背著第一支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匯報,彭德懷、左權等首長看后都十分高興,拿著槍邊看邊做刺殺動作,不住夸贊遵照彭德懷的指示,軍工部按照工業化生產要求,將八一式步槍的圖紙和生產工藝分發到各造槍廠統一生產,使之成為根據地質量最好,產量最大的步槍,在太行區第一次實現了步槍制式化。

1940 年10 月,黃崖洞兵工廠生產出第一批八一式步槍,劉鼎親自帶隊送到了一二九師師部。劉伯承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劉鼎,咱們倆在蘇聯時就想自己造好槍,今天你終於造出來了,真是太好啦。”隨即,將這批步槍全部補充給了陳庚的三八六旅。恰在此時,關家垴戰斗打響了。在短兵相接中,日軍發現八路軍手中的步槍刺刀彈出非常快,往往沒等日軍把“三八大蓋”的刺刀安上,八路軍的刺刀就已經刺了過來,造成日軍恐懼和傷亡。造槍任務完成了,新任務又來了。早在百團大戰之初,八路軍就受到日軍一種名叫擲彈筒的新式武器的威脅。這種射程為100 至500米左右的單兵小型火炮,重量輕,發射快,使用靈活,殺傷力大。1940 年9 月9 日,彭德懷親自召開軍工部生產會議,要求大家日夜奮戰,抓緊試造。並直接向劉鼎下令:“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

隨即,軍工部在駐地上赤峪組織一所、三所和柳溝鐵廠的技術人員對日軍擲彈筒進行解剖、測繪,從原材料、加工條件和面臨的困難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試制擲彈筒和彈是可能的,但不能照搬,要結合根據地資源條件進行改制。

當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筒身與彈體原料,二是加工方法。軍工部依靠群眾力量和集體智慧,想出了解決辦法。擲彈筒筒身需要粗大鋼材,就想辦法用從敵佔區拆毀的鐵路道軌來代替。但仍顯不足,柳溝鐵廠試驗小組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和技術工人孫兆熙共同用太行盛產的白口生鐵為原料,把國外關於鑄鐵韌處理的“洋”工藝和民間的煙火技術結合起來,造出了合格的彈體。膛體的來復線沒有專用設備造不出來,就另辟蹊徑,將筒身改為滑膛結構,適當加長,保証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擊距離。還將日制平頭炮彈改進為曲線炮彈。另外,做炸藥用的火硝,是用土法慢慢熬成。硫磺是用麻稈灰來制造。麻稈用完了,就用柳根灰。火硝和硫磺造出來后,配在一起在老百姓碾糧食的石碾上慢慢碾制炸藥,常常是碾著碾著忽然就炸了。至今赤峪、趙姑、柏官庄、平頭、孔家峧幾個村的村民還能回憶起當時幫八路軍工廠燒木碳、造硝、收集麻稈和柳根的事。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和危險中,經過4個月的不懈努力,技術人員終於在黃崖洞兵工廠裡制造出了我軍的第一門擲彈筒。這種擲彈筒構造簡單,操作方便,相對日軍的擲彈筒改進了許多,口徑從50 到100 毫米不等,分遠、中、近3 個射程,最遠能打到700 米,幾乎是日軍的1.5 倍。

1941 年4 月,這種擲彈筒在黃崖洞兵工廠和高峪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被正式命名為五○炮。5 月起,軍工部組織生產的五○炮和五○炮彈成批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裝備部隊,使我軍有了能與日軍抗衡的火力,經常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日軍震驚之余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1941 年初,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普遍設立炸彈制造廠”的指示,劉鼎代表軍工部向彭德懷提出了一個發展軍工生產的建議,即軍工部集中力量生產步槍、子彈、五○小炮、炮彈和火藥,重點供應主力部隊﹔軍分區組織制造手榴彈,每個軍分區成立一個手榴彈廠,由軍工部選派干部和技術骨干﹔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組織地雷生產,由軍工部負責技術指導、培訓骨干並供應雷管,在全區普及地雷制造,發動民眾開展爆破運動。彭德懷高興地採納了這個建議。2 月6 日,八路軍總部召開后勤工作會議,決定各軍分區制造地雷、手榴彈,軍工部負責技術指導﹔未經軍工部同意,各軍分區不得更改手榴彈的式樣和質量標准﹔軍工部各廠主要生產槍炮及其彈藥。彭德懷親自進行動員,並以總部名義發出通知,在全太行山區開展爆破運動。

當月,軍工部在黎城縣東崖底村和武鄉縣溫庄村分別開辦地雷訓練班,分期分批培訓武委會主任和民兵隊長。劉鼎除主持外還親自到東崖底培訓班授課,並專門印發了《地雷制造與使用法》《各種地雷觸發裝置法》等教材發給學員。1941 年夏秋,遵照朱德、彭德懷發出“關於大量制造地雷的訓令”,以這些學員為骨干,在各地層層開辦訓練班,很快在根據地掀起了“村村碾炸藥,戶戶造地雷”的群眾性爆破運動。根據地人民還從當地實際條件出發,大量制造石雷。“一塊青石蛋,當中鑽個眼,裝上四兩藥,安上爆發管,黃土封好口,線子在外邊,事先准備好,到處都能安,鬼子來‘掃蕩’,石雷到處響,炸死大洋馬,留下機關槍,保衛老百姓,保衛公私糧,石雷真頂事,大家趕快裝。”那時,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成年人幾乎人人都學會了制造地雷的技術。晉東南民兵李海元、王彥才還發明了制雷機,每天能制石雷30 多顆。由此涌現出眾多“造雷英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地雷戰”。

1940 年9 月9 日,彭德懷在八路軍總部召開的軍工部會議上提出“要盡快開辦工業學校,吸收有知識的青年和工人,為軍事工業培養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並親自指定劉鼎全面負責學校的籌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長。遵照這個指示,軍工部決定先成立干部訓練隊,為建校創造條件。很快,干訓隊第一批學員,包括冀中軍區抗大三團、冀中地區及晉察冀軍區選派人員等共70 余人沖破層層封鎖來到與軍工部機關駐地相鄰的下赤峪村報到。是時正值百團大戰,軍工部機關分為兩個梯隊,干訓隊隨即被編入第二梯隊,次日即開赴武鄉縣磚壁村,作為關家垴戰斗預備隊參戰。10 月,反“掃蕩”結束,干訓隊回到下赤峪,李非平任隊長兼工科教員,厲瑞康任指導員兼政治教員,下轄兩個分隊,一分隊為工訓隊,以培訓軍事工業技術為主,二分隊為通訊隊,以培訓軍事通訊聯絡為主。1941 年1 月,干訓隊奉命遷移至黎城縣看后村,籌備成立太行工業學校。3 月,軍工部各廠、冀中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山西青年決死縱隊及八路軍總部直屬單位共選派學員96 名,陸續來到看后村。5 月,太行工業學校正式成立。劉鼎任校長,劉致中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李非平任教務主任,厲瑞康任副教導員。初期學員共129 人,教職工20人,很快發展到200 余名教職員,依文化水平分為6 個班,其中原工訓隊老學員組成專科一班(機械)、初中水平新學員組成專科二班(機械)、化工班,其余學員組成普三班、四班,另有一個會計班。

太行工業學校成立后,彭德懷興奮地致電毛澤東:“我軍在太行山已經有了一個小規模的工業學校。”毛澤東得知后十分高興:“太好了。你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為我軍培訓出一大批軍事管理人才和軍工技術人才,這對我們贏得最后的勝利十分有利。”

太行工業學校在看后村成立后不久,7 月中旬即根據戰爭需要,遷往武鄉縣何不楞村教學。9 月,又遷回黎城縣西頭村、南陌村。1942年5 月日軍發動大“掃蕩”,學校被迫轉移。7月,遷到武鄉縣溫庄村,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鼎盛發展期。1943 年6 月14 日,日軍進佔武鄉縣蟠龍鎮,直接威脅到學校安全,太行工校由此遷回到黎城縣井上村一帶生產度荒,從此停課,並於9 月18 日停辦。在校學員根據彭德懷“工校學員不准調出軍工部門”的指示,大部分被分到軍工部下屬太行各軍工廠,余下分赴延安、太岳軍工廠。抗戰勝利后,1946 年2 月,太行工業學校在長治恢復,改稱長治工業學校。

太行工業學校作為我軍第一所軍工學校,為我軍培養出400 多名軍工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成為太行軍事工業技術傳播的搖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