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楊尚軍
軍工部生產部署與分布
從1939 年6 月到1941 年11 月,經過兩年半的發展,軍工部在晉冀地區逐步整合為10個生產單位,職工總數達到3300 多人,擁有相當於120 馬力的蒸汽動力設備和簡易機床124台,初步形成了八路軍太行軍工基地。軍工部一所:位於山西省黎城縣西北45公裡水窖山,又稱黃崖洞兵工廠,保密代號為“八路軍總部流動工作團”,后稱“工兵營”。其前身是八路軍總部韓庄修械所,1939 年7 月開工建設,12 月開始生產。廠區面積約2 平方公裡,工房面積約8000 平方米。共有機器設備40余台,包括1 台荷蘭產精密機床,動力設備三節鍋爐、10 千瓦直流發電機各1 台、25 馬力蒸汽機2 台。職工700 余人,所長程明升,副所長劉貴福、李作錦。主要產品為七九式步槍、八一式步槍、五○炮(擲彈筒)、五○炮彈(擲榴彈)等近10 種武器。至1941 年11 月,共生產步槍4000 多支,其中八一式步槍3000 余支,五○擲彈筒800 門,擲榴彈2 萬多發,是軍工部所屬建廠時間最早、廠區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質量最好、生產種類、數量最多的“第一廠”,也是整個華北敵后規模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年產武器彈藥可裝備16 個團,被朱德稱為“掌上明珠”,被群眾譽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軍工部二所:位於山西省平順縣西安裡村,又稱西安裡兵工廠,保密代號為“太南留守處”。1939 年7 月由徐長勛領導籌建,9 月正式命名為軍工部二所,所長郝希英,政委張廣才。初期有工人150 余人,機床7 台。從10 月下旬全面開工到12 月底,共修理槍械近500 支。1939 年12 月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后,為保障其安全,於1940 年1 月將人員、機械分別並入一、三所。
軍工部三所:位於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高峪村,又稱高峪兵工廠,保密代號為“高峪工作隊”,后稱“水磨上”。1939 年10 月由八路軍總部供給部高峪修械所、一二九師先遣支隊梁溝修械所、楊家庄炸彈廠、武安縣政府修械所等合並而成。所長吳卓然,教導員王永慶。職工200 余人。主要生產七九式步槍、五○擲榴彈、手榴彈、地雷等。1940 年1 月與軍工部二所一部合並后,郝希英任所長,張廣才任政委(后為肖光明),規模逐漸擴大,發展成為太行根據地較大的兵工廠之一。
軍工部四所:位於河北省武安縣梁溝村,又稱梁溝兵工廠,保密代號為“晉冀工作隊”。1940 年2 月由八路軍從國民黨頑固派張蔭梧、侯如墉部繳獲的修械所與八路軍河北省贊皇縣修械所等合並而成。所長陳志堅、指導員陳廉如。1941 年3 月經八路軍總部和軍工部同意正式建為兵工廠,廠長韓國楨,指導員陳海清,副廠長劉貴福。4 月,總部為加強梁溝兵工廠工作,派軍工部副部長劉鵬駐廠指揮,7 月兼任所長和政委。正式投產時,有機床36 台,發電機和三節式鍋爐各1 台。鼎盛時期有職工680 余人,生產規模僅次於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產品初期為七九式步槍,后為八一式步槍,到1942年5 月,共生產約4000 余支。
復裝槍彈實驗廠:位於山西省黎城縣下赤峪村,又稱下赤峪子彈廠,保密代號為“木廠”。1940 年3 月建廠,廠房設在村關帝廟內,面積約500 平方米。廠長王化南,指導員呂明珍,共有職工50 余人。主要設備車床2 台、沖床4台、鑽床2 台,另有子彈專用機3 台,是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扔到寶雞車站,被周恩來發現后親自下令由八路軍西安兵站運到軍工部的。主要生產步槍子彈鉛頭,再利用回收的彈殼裝藥制成子彈。日產子彈近千發。從5 月開工到當年8 月,共生產子彈10 萬余發,有力地支援了“百團大戰”。1940 年10 月,軍工部為保障實驗廠的安全及進一步擴大子彈生產,將下赤峪子彈廠人員和設備分批遷往黎城縣水峧村和河北省邢台縣南臭水村,建立起軍工部第一、第二復裝子彈廠。其中,第一復裝子彈廠1941 年又遷至黎城縣看后村,廠長沈鼎祥,指導員易輝。此外,軍工部還組織起復裝槍彈小分隊,每個小分隊10 余人,攜帶成品彈頭、底火和修復子彈的簡單工具跟隨作戰部隊行動,哪裡打仗留下彈殼,就在哪裡復裝子彈。
刺刀廠:位於山西省遼縣土棚村(今左權縣芹泉鎮),又稱土棚刺刀廠、刺刀分廠。1940年冬由軍工部接收晉東、平東兩個抗日游擊隊修械所建成,歸屬軍工部四所刺刀部領導,共有職工40 余人,生產步槍刺刀。
鐵廠:位於山西省武鄉縣柳溝村,又稱柳溝鐵廠,保密代號為“焦作”。其前身為武鄉縣工會鞞山工廠,是由數家私營小廠採取集資合股的辦法集合20 多戶股東合營開辦,主要制造手榴彈。由於經營不善,從1939 年4 月1 日交由八路軍總部領導,私人股東一律退出,所欠債務由八路軍總部償還,同時,將一二九師遼縣楊家庄炸彈廠和一一五師壺關縣炸彈廠與其一同合並,還從冀南、晉冀豫各支隊所屬修械所調集工人,充實力量,正式擴建定名為柳溝鐵廠。全廠職工460 余人。先期主要生產手榴彈、地雷,及五○炮彈殼毛胚,並逐步停止生產手榴彈和地雷,轉而集中生產炮彈毛胚。1941 年春,開始研制無煙火藥原料。1941 年11月后,主要生產雷管。
鍛工廠:位於山西省武鄉縣顯王村,又稱顯王鍛工廠,1941 年建廠,職工100 余人。機器設備主要是自己改裝的多頭風箱和超重大型吊錘,沒有動力設備。主要產品為道軌鋼制步槍槍身、節套、機柄、撞針和炮彈尾管等鋼制槍彈零件的毛坯和擲彈筒、炮身毛坯,制成后運送到黃崖洞兵工廠加工成成品。機器制造廠:位於山西省遼縣尖廟村,又稱尖廟機器廠,保密代號為“油坊”。1940 年底由軍工部組建,主要負責修補機器,自行設計、制造步槍生產簡易設備,如車床、沖床、磨床、吊錘等專用機具,以及各種專用刃具、量具等。軍工實驗所:位於山西省黎城縣上河村。1939 年建立,主要負責炮彈實驗。1940 年開始,軍工部領導下的太行軍工取得快速擴張,特別是黃崖洞的武器生產有效地增加了八路軍的作戰火力,引起了日軍的注意和恐懼,日軍不斷派出特務刺探收集我軍軍工情況,每次“掃蕩”都把兵工廠和軍工部作為重點目標。
1940 年10 月10 日,日軍3000 余人分兵多路“掃蕩”黎城、遼縣清漳河兩岸。軍工部所屬各廠被迫停產。17 日,日軍侵入軍工部駐地上赤峪及下赤峪、黃崖洞兵工廠,燒毀復裝槍彈實驗廠、黃崖洞兵工廠機鉗工房等建筑,殺害上赤峪村老幼村民18 人。29 日,羅瑞卿到黃崖洞兵工廠視察日軍破壞情況,號召迅速恢復生產。11 月19 日,各廠全部恢復生產。
1941 年1 月29 日,日軍再次“掃蕩”黎城西井、東崖底一帶,仍將軍工部和黃崖洞兵工廠作為摧毀目標。劉伯承、鄧小平急電陳賡:“今日午到西井敵十五時后確返彭庄,同時大井到盤根底均有敵,仍將搗劉鼎工廠……你們務必……以一部向彭庄、盤根底之敵阻擊,不能放任敵人毫無顧忌地搗亂,注意與十三團聯絡以挽救工廠。”日軍陰謀又一次失敗。
1941 年11 月11 日至19 日,日軍坂垣師團出動5000 余人,分多路重兵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左權的指揮下英勇抗擊,上、下赤峪民兵共同參戰,激戰8 天8 夜,殲敵1000 余人,以敵我傷亡6:1 的輝煌戰績取得了“黃崖洞保衛戰”的勝利,掩護兵工廠安全轉移。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兵工廠廠區和軍工部駐地上赤峪村及周邊展開毀滅性報復。上赤峪全村除殘留1 間房屋外,其余房屋全部被燒毀。此種情況下,軍工部已無法駐留,於是,遷往與上赤峪村隔山鄰溝的趙姑村。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