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三、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的歷史意義
(一)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鞏固了統一戰線,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
在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指導之下,我黨積極主動地處理好國共兩黨的關系,形成並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且同時和其他政黨、非黨派民主人士團結合作、並肩戰斗,促進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抗戰期間的團結合作,區別於蔣介石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獨裁統治,為最后孤立國民黨反動派,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准備了條件。
(二)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為我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是我國政黨關系、政黨體制和政黨活動的顯著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體中參政黨的民主權利,這些特點自抗戰時期三三制政權中即開始形成。各民主黨派作為人民的一部分,理應有參政的權利,並通過他們去聯系廣大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群眾。毛澤東對各民主黨派在新民主主義政權中參政黨地位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的基礎。這一理論對於我們認識新歷史條件下多黨合作的意義,搞好多黨合作,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推進民主建設意義重大。
(三)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共產黨人到處都爭取全世界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13〕毛澤東在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對中國多黨合作經驗進行科學總結,並在探索中不斷積累,認識上不斷深化,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在新民主主義政權內合作,共建新中國的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注釋
〔1〕〔2〕〔3〕〔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556、556、435頁。
〔4〕《列寧選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頁。
〔5〕〔6〕〔7〕《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675、748、742頁。
〔8〕劉誠:《中國現代民主政治的新創造——毛澤東鄧小平多黨合作理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頁。
〔9〕《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頁。
〔10〕《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頁。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頁。
〔12〕《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頁。
(本文作者: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郵編 225000)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