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論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及其歷史意義

徐英

2014年06月05日13: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摘 要〕 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的產生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理論基礎,吸取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是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多黨合作理論包括關於和大資產階級政黨合作的思想、關於和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思想以及在革命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政權的理論和實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鞏固了統一戰線,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為我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同時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關鍵詞〕 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抗日戰爭時期

一、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

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的理論來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其產生還具有特定的歷史條件,是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一)馬列主義關於多黨合作的理論

馬列主義關於多黨合作的理論是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的直接理論來源,也是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產生的最根本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提出共產黨應該與其他工人政黨相聯合。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在反對現存的政治制度的斗爭中,首先應該聯合各工人政黨,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同本階級群眾建立聯盟的問題,在革命斗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共產黨和其他工人政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是聯合的政治基礎,因此共產黨必須聯合所有工人政黨共同開展反對現存政治制度的斗爭,但同時在聯合中共產黨必須堅持兩個根本原則,即消滅私有制和求同存異的原則。

2.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應該同現存民主政黨相聯系。共產黨人同其他民主政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黨人到處都爭取全世界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1〕這是共產黨人對待其他民主政黨的一個基本策略思想。

3.馬克思主義闡明了共產黨應與小資產階級民主政黨聯合。馬克思主義認為,小資產階級民主政黨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即“民主派小資產者根本不願為革命無產者的利益而變革整個社會,他們要求改變社會狀況,是想使現存社會盡可能讓他們感到日子好過而舒服”〔2〕。因此,馬克思主義提出,共產黨對於小資產階級民主政黨的總的態度和策略原則應該是:“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一起去反對工人政黨所要推翻的派別﹔而在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企圖為自己而鞏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場合,工人政黨都對他們採取反對的態度。”〔3〕

4.列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多黨合作的理論。列寧根據國際和俄國情況的變化,發展了馬恩關於多黨合作的理論,尤其是他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在取得政權以后,可以與其他政黨合作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列寧在領導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提出了和其他政黨合作的原理和理論。他指出:“沒有工人,民主派與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步調一致的行動,就不可能取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4〕但同時,無產階級政黨在與其他政黨建立聯盟時,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獨立性,即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的原則,隻有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無產階級政黨才能保持自己的階級獨立性,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同其他一些黨分掌政權。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和農民、社會民主黨、革命民主黨派的聯合,是奪取俄國革命徹底勝利的保証。但列寧也論述了多黨合作的條件,即“多數黨組閣”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中國革命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巨性、長期性,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尋求同盟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黨派、團體、各階級共同完成中國的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中國現代史上首次無產階級政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的合作,即國共合作。

在國共合作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保証合作持久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國共合作之初,我黨較好地堅持了黨的獨立性黨在國共合作中堅持無產階級獨立性為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后來由於陳獨秀在四五汪陳宣言以后思想逐漸右傾,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而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黨對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的探索及失誤,為毛澤東多黨合作理論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