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汪道涵和他的台灣朋友

吳志菲

2014年06月11日11: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段“原版錄音” 溫暖一個寒冷的冬日

1995年春節的前三天,時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焦仁和先生,在結束了北京會談之后,專門從北京取道上海,拜訪當時人在上海的汪道涵,由於北京會談因種種因素最后沒有簽署任何書面協議,焦先生帶著心中的“一絲遺憾”當面向汪道涵匯報了這次兩岸“兩會”的會談情況。

這次“汪焦會面”的地點設在上海市南京東路上的和平飯店“和平廳”。現場的氛圍就像是“老友重逢”。當焦仁和說到盡管這次會談大家都有誠心,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后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時,汪道涵對焦仁和說:“我覺得總的氣氛還是好的,大家都有誠意。一是有誠意,二是要氣氛是商談,誰也不想強加於誰,在這樣的前提下,無非是再見、再會、再議。”當汪道涵說到這三個“再”時,焦仁和一度比較緊張的情緒鬆弛了下來,第一次發出輕鬆的朗朗笑聲。

焦仁和隨后表示:“目前的環境,兩岸的互動,必然朝這個方向發展,這樣對兩岸都有好處。我們兩會每次經過多一次的協商和溝通,雙方的了解就多一點,誤會與隔閡就會少一點,現在逐漸在化解。”汪道涵表示贊同:“我也很同意你的意見,兩岸事務性的會談,逐漸地在進一步的推動,共同考慮的是兩岸經濟利益的事情,這是重要的。因此我們兩會之間今后更要加強了解。所以確實是大陸的每一次到台灣去的人,回來之后,都告訴我過去他沒有了解台灣的情況。我看台灣的一些文藝團體、文化團體、學術團體到大陸來,也逐漸地了解大陸,所以,彼此都在發展當中。”

焦仁和接話說:“在您的指導下,這幾年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台灣的經濟當然也在發展。如果兩岸的氣氛趨向緩和的話,到台灣去看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汪道涵感謝焦仁和在回台之前專門到上海來看望他,認為兩岸“兩會”要繼續努力,特別是在一些事務性的議題上要多會面、多商談,在會面商談中增加了解,建立共識,特別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這段隻有七八分鐘的會面談話錄音,后來被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獨家播發,它歷史性地記錄了一位海協會會長對台灣來賓的尊重,對兩岸關系的關切,以及對兩岸關系走向的深刻思考。

進入新千年后,汪道涵一如既往,專注於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大業。然而,他的身體狀況已使他力不從心。20世紀90年代中葉,汪道涵患胃癌動過大手術,后來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嚴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更是雪上加霜,雙重打擊。但是,病中的他仍在為祖國統一和兩岸和平鞠躬盡瘁。

2005年1月3日,比汪道涵年輕兩歲的辜振甫先生在台北病逝。汪道涵立即派出他的個人代表、海協副會長孫亞夫和秘書長李亞飛於2月1日前往吊唁,並轉交汪道涵信函給辜嚴倬雲。信中句句凝咽,字字清淚:“驚悉振甫先生遽歸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而今風颯木蕭,青史零落,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兩岸之道,惟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表現出的沉痛不僅是對老友的哀悼,更是對歷史的感慨,其生命最后時刻仍在牽念兩岸關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