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埔學子陳立軒:僑生慷慨赴國難

2014年06月16日16:00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僑生慷慨赴國難

黃埔軍校中的海南人

94歲的陳立軒依然腰杆挺直。 見習記者 陳元才 攝

陳立軒的軍人照。 陳元才翻拍

華僑捐建的時中小學校舍,是陳立軒的驕傲。 見習記者 陳元才 攝

 

青年時從新加坡回國,報考黃埔軍校,投身民族解放,浴血沙場﹔中年時,遭遇“文革”不公平對待﹔晚年時,無怨無悔痴心家鄉教育事業,動員華僑先后捐資五十萬,為家鄉重建時中小學。

他就是文昌潭牛鎮二公堆村94歲老人陳立軒,黃埔軍校十七期華僑總隊畢業。回首人生起落沉浮和對民族的無私奉獻,陳立軒說,黃埔精神就是不求升官發財,隻求救國救民、報效祖國的精神。老人如此總結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壯哉青年時,最美夕陽紅。

6月12日下午3時,走進文昌市潭牛鎮二公堆村老人陳立軒家中。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起身相迎,右腳趔趄,步速卻很快。一旁照顧的女兒解釋:“爸爸的右腿打仗時,被日軍槍彈打穿,跛了,行走不便。現在年紀大了,右腿更不好使,平時全靠輪椅出行。”

老人腿腳不便,但舉手投足間,頗見軍人氣質,他雖坐輪椅,但一站起來就腰板挺直,右腿傷痛日重,一旦走路,卻是急急往前沖的勇猛勁。

“我只是受傷,但我很多同學卻戰死了。”老人有一本當年同學錄的印影本,翻開同學錄,他指點著同學錄上那些為國捐軀的同學給記者看,蒼老枯瘦的手撫摸著相片上同學依舊年輕英氣的面龐,顫抖得厲害。可見那壯烈的歲月是老人心中最不平凡的記憶。

慷慨歸國赴國難

報考軍校華僑班

陳立軒自幼和父母生活在新加坡,家庭條件尚屬優越。高中尚未畢業時,他早早就奉父命回老家瓊海娶妻,然后繼續回學校讀書。

“華僑對國家很關心,青少年學生更加關心祖國命運。當時,在校學生經常開展捐款捐物的活動,不少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學生時代的陳立軒,深受愛國精神、進步運動的影響,也滋生了歸國報效祖國的念頭。

1939年,日軍佔領海南。獲此不幸消息,陳立軒悲憤不已,與家鄉親人的聯絡也被迫中斷,他抗日的決心更加強烈。1940年,國民黨派黃埔軍校教官到新加坡招生,愛國青年踴躍報名,有150多名青年被錄取,其中海南籍華僑青年就有30多人,與陳立軒關系很好的老鄉龍鵬福、陳育仁、王康環也一同考上了黃埔軍校。

陳立軒老人手中保存著王康環從台灣回瓊省親時給他影印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七期二十六總隊華僑生畢業同學錄”,同學錄上記載著中國國民黨黨歌和黃埔軍校校歌,還有孫中山和廖仲愷遺像,以及孫中山在首屆開學典禮上的訓詞、臨死遺囑,黃埔軍校簡史等,介紹了華僑總隊(后更名為26總隊)的沿革。

原來,黃埔軍校從1939年才增設華僑總隊。“抗戰軍興,海外僑胞,激於愛護祖國之熱誠,毅然歸國參加抗戰工作,風起雲涌。”黃埔軍校為使海外愛國華僑青年有投戎殺敵之機會,特意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招考華僑青年,並於1939年10月16日,在廣西宜山六坡村,成立華僑學生大隊,黃百強為大隊長,學生共二百五十四名。后廣州淪陷,桂南戰事爆發,1940年3月,華僑學生大隊奉命西遷到貴州。

陳立軒歸國后,恰逢華僑大隊遷址,步行十八天到達貴州獨山縣。“那時,貴州校舍尚未建設,學生們分別借住老百姓家中,自己動手建校舍。”同學錄上也寫道:“以過去在國外慣度優越生活之僑生,躬自割草椿牆,不以為苦。”

黃埔軍校的學習非常艱苦,課目很多,尤其軍事課目設置既實用又細致,包括實彈射擊、化學兵器、戰術、筑城、地形、航空等等,軍校老師中也有不少海南人,比如四分校的主任就是文昌人韓漢英,一位姓陳的語文老師也是文昌師范學校畢業的。

“除了學習軍事知識外,軍校還開設了英語、日語、語文、數學、物理等文化課。”抗日戰爭勝利后,陳立軒回到瓊海老家,被潭牛鎮文西私立中學聘為校長,也與黃埔軍校的文化學習分不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