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友
“海角歸來奔國難”
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次年春天,汪精衛為慶祝偽滿建立十周年,特命偽外交部長褚民誼和宣傳部長林柏生聯名給李惠堂致電,擬派專機接李惠堂和南華足球隊到南京和滿洲各地巡回表演,並留在南京主持體育政務。
李惠堂聞訊以后,他不願意為汪精衛效勞,現在又派專機來,那怎麼辦呢?最后他考慮,反對不行,那就走為上策。為了避開日本人和汪偽政權的追蹤,李惠堂決定率領南華隊去澳門訪問,借此機會逃離香港,返回廣東老家。從澳門去廣東隻需7個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天氣和船舶的緣故,一路周折不斷,他竟然漂泊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返回廣東五華錫坑老家。
李惠堂一路上受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時更是受到李濟深先生的熱情款待,離桂途中,他寫了一首感懷詩:“世亂時虞歷萬難,今朝脫險向長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飄零意未寬。”回到家鄉后,他在田野鄉村過著簡朴的生活,並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副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
在維持生計之余,李惠堂依然沒有放棄他所熱愛的足球,回到家鄉后不久,他先后組織五華足球隊和航建足球隊,兩次訪問梅縣、興寧、韶關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賽,推動了山鄉體育運動的發展。1942年,黃河決堤,災民非常多,當時國民黨政府號召李惠堂舉辦足球義賽,義捐。韶關、桂林、南寧、四川及整個大后方,義賽打了138場。收入全部捐給救災,慰勞傷兵、孤兒等之用,更留下“海角歸來奔國難,名成獻藝賽頻頻”的詩句。
1942年,李惠堂在故鄉梅縣與強民隊對壘,結果以1︰3“禮讓”強民隊。第二年,李惠堂邀請香港甲組高手,以“航建隊”名義,與強民隊比賽。通過這兩次比賽,對“足球之鄉”梅縣的足球運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爾后,李惠堂到桂林組織廣東足球隊,參加華南四省足球賽。他先后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作表演賽和義賽,籌集款項,救濟戰孤、難民,支持抗日救國。
抗戰勝利后,李惠堂從內地返回香港,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1947年,已經42歲的李惠堂在香港參加埠際賽(滬港杯賽的前身),結果以4︰2取得了勝利,這場比賽也成了他的“挂靴之戰”。
當選亞洲和國際足聯重要職務
1948年,李惠堂作為教練率中國足球隊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足球賽。同年,他還在英國羅布雷受訓四個星期,獲得英國足球總教練的文憑,並獲得國際足聯頒發的國際裁判証書,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人。
回香港后,他創立了華人足球裁判會,蟬聯6屆主席。新中國成立之后,賀龍曾寫信邀請李惠堂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事。
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1965年,他又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1966年,他被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副主席。因此,他在世界足壇和亞洲足壇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惠堂生前,還寫下《足球經》《球圃菜根集》《足球技術》《足球規則詮釋》《雜果盤》《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登龍術》《足球讀本》《魯衛吟草》《南游散記》等著作,從這些著作中可見,他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歲。他生前共獲得了50多個榮譽稱號、100多枚獎章和120多座獎杯,在中國那些動蕩的年代裡,他用自己的雙腳譜寫了一個個足球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