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民國年間,足球很“火”,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

“看球要看李惠堂”

徐忠友

2014年07月03日16:5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05:春秋周刊

李惠堂的“球王”照

李惠堂的“球王”照

    首次出戰奧運會的國足隊員,前排中間為場上核心李惠堂。

首次出戰奧運會的國足隊員,前排中間為場上核心李惠堂。

1976年8月13日,當時的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志》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貝利、英國的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當年曾流傳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足球神童”

1905年9月18日,李惠堂出生於香港的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李浩如是20世紀初香港建筑巨商連生建材公司的創辦人,他在親兄弟中排行第三。母親是陳瓊笙,是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從小對他教育甚嚴。

1912年,由於家中兄弟姐妹較多,6歲的李惠堂就被父母送往老家廣東省梅縣(現為梅州市五華縣)錫坑鄉接受基礎教育,並在該地自學足球球技,每天上學和放學回家的路上都盤球走路,這不僅磨煉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帶球技術。

1917年,父母將12歲的李惠堂接回香港,同年他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足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皇仁書院,接受了中學教育。他腦子非常聰明,不僅能用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講,還能用中文填詞做詩。課余時間,他仍繼續參與校內正規的足球訓練和師生比賽,在同學中獨勝一籌,比賽時踢球技術遠遠超過一些年輕的老師。因家中商務較多,他隻讀了兩年中學,14歲那年就輟學回家協助父親打理業務。

1922年,南華體育會舉辦“夏令營杯”足球賽,李惠堂就報名參加香港大坑村童子會足球隊,擔任前鋒的他在比賽中展現了自己的足球技巧,進球數為全場第一。

經過激烈的比賽,最終他帶領童子會足球隊取得了勝利,被觀眾和媒體譽為“足球神童”。

“萬人聲裡叫球王”

“夏令營杯”足球賽結束后,香港最有名氣的南華足球隊當場決定接納李惠堂為香港南華足球隊隊員,被分配到實力較弱的乙組乙隊。但熱愛足球的他經過勤學苦練,進步很快,第二年就晉升南華乙組甲隊,並兩次獲派在甲組比賽中上場比賽的機會,這在乙組隊員中也是最突出的。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比賽中他出任左邊鋒,因其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香港球迷稱之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當時他身高1.82米,跑動速度快,動作敏捷,特別是控球技術尤為出色:一般球在他的腳下,對方兩三個人圍上去也難以搶走。他的射門技術更是令人叫絕,不管什麼位置、什麼角度,他都能左右開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鈞﹔他的倒地臥射更是一大絕招,經常一射就中,讓對手防不勝防。

他在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比賽前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不料以1︰5大敗,讓中國隊奪得了冠軍。上海的《申報》將日本媒體表達沮喪情緒的“號外”傳回國內,把標題改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這讓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獲得“鐵軍”的稱號。

同年8月,李惠堂隨香港南華足球隊赴澳大利亞,他作為主力前鋒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足球隊交戰。初到澳大利亞,他看到中國球員在澳大利亞媒體上刊出的形象都是骨瘦如柴的“東亞病夫”,他暗下決心要在比賽中扭轉中國人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開場僅5分鐘他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為此,澳大利亞體育管理部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香港當地的報刊則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用了“萬人聲裡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加以贊美。

1925年,年輕的李惠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廖月英從香港來到上海,決心要與外國球隊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間,正值自己足球技藝的巔峰狀態,由於球藝出眾,22歲就被上海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為教練。隨后,又加盟上海樂華足球隊,創下了十分顯赫的戰績。

1931年,國際奧委會吸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國際奧委會會員。19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足球賽,以李惠堂為隊長的中國足球隊隻能自籌資金,提前兩個多月出發,靠沿途比賽的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他和隊友們沿途進行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但由於一路征戰,球員坐船時經常嘔吐不止,到柏林已疲憊不堪,結果在奧運會上比賽時,以0︰2負於英國

國奧隊,首輪即遭淘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