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毛澤東惱恨鄧小平對“文革”的態度
1975年9月下旬,毛遠新來到毛澤東身邊,情況便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那年,毛遠新36歲。他由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后來擔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沈陽軍區政治委員。他是毛澤民的兒子,父親犧牲后,小時候曾在毛澤東家住過。可能是大弟毛澤民過早罹難的緣故,或許是毛遠新的機靈可愛,在下一代親屬中,毛澤東和江青都比較喜歡毛遠新。9月28日,毛遠新隨中央代表團前往新疆,參加新疆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慶祝活動。10月10日,毛遠新路過北京時,便被通知留在北京,成為病重的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之間的“聯絡員”。
毛澤東和政治局之間的信息,都由毛遠新上傳下達。這種不正常的情況,當時政治局就多有議論,但是,考慮到毛澤東的身體狀況,還是採取了克制的態度。
毛遠新兩次向毛澤東匯報說:“社會上有股風,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怎麼看,是肯定還是否定,成績是七個指頭還是錯誤是七個指頭,有分歧。”他尤為著重地指出,這股風“似乎比七二年批極左還凶些”。“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講話,我感到一個問題,他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很少提批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三項指示為綱,其實隻剩下一項指示,即生產上去了。”
毛遠新的這番話正中毛澤東的意。毛澤東常說一生做了兩件事,后一件事便是“文化大革命”,他老人家晚年就擔心這份政治遺產被人否定。為此,他找鄧小平談了兩次話,鄧小平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談話不歡而散。從此,他越來越相信毛遠新的匯報和判斷,認為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一是不滿意,二是要算賬。
這時,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等給毛澤東寫信,反映校黨委書記遲群等的問題。信中說:遲群因個人野心沒有得到滿足,便攻擊中央領導人﹔毫無黨的觀念,搞一言堂﹔任人唯親,封官許願﹔等等。毛澤東看過信后很不滿意。10月19日,毛澤東在會見外賓后,對李先念、汪東興等說:“現在有一股風,說我批了江青。批是批了,但江青不覺悟。清華大學劉冰等人來信告遲群和小謝。我看信的動機不純,想打倒遲群和小謝。他們信中的矛頭是對著我的。”“我在北京,寫信為什麼不直接寫給我,還要小平轉。你們告訴小平注意,不要上當。小平偏袒劉冰。”
自鄧小平復出以后,特別是1975年主持工作以來,毛澤東一直對他有所倚重,希望他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解決各類錯綜復雜的問題,使黨和國家由大亂走向大治。所以,即便是“四人幫”輪番告狀,毛澤東都不置一詞,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鄧小平。然而,這一切都不能違背那個大前提,而恰恰於此,他們的思想認識是那般的不同。
鄧小平對於江青等的攻擊早有精神准備,他說:“這樣做,無非有人講‘還鄉團’來了,復辟了。”“讓他們罵好了,打著反復辟旗號的人自己要復辟,打著反倒退旗號的人自己要倒退。”“老干部要橫下一條心,拼老命,‘敢’字當頭,不怕,無非是第二次被打倒,把工作做好了,打倒了也不要緊,也是個貢獻。”
這些話傳到毛澤東那裡,老人家確實不高興,但是,他還不願把鄧小平推到對立面去,讓毛遠新繼續去同鄧小平談話。鄧小平表示,我的工作有缺點、錯誤,可以做自我批評。但是,他又對毛遠新說:你的描述,中央是整個執行了修正主義路線,而且是在所有領域都沒有執行主席的路線,這個話不好說。我主持中央工作三個多月是什麼路線,全國的形勢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實踐可以証明。
毛澤東還讓毛遠新開會幫助鄧小平,並且特意囑咐,此事“不可告訴江青,什麼也不講”。顯然,毛澤東不願把事態擴大,希望鄧小平“有個轉彎”,按照他的“三七開”的基調,對“文化大革命”做個決議。可是,鄧小平卻拒絕了,毛澤東十分傷感和失望。兩個倔犟的老人,就“文化大革命”的態度問題,竟是如此地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中,對此有過一段生動、真實的記述:
毛澤東讓鄧小平主持作這個決議,一是讓鄧小平這樣對“文革”有看法的人來作這個決議,可以堵住對“文革”持異議的人的嘴,讓人不敢再唱反調。二是毛澤東再給鄧小平一個機會,讓鄧小平改變觀點。毛澤東對鄧小平,真應該說“仁至義盡”了。分析毛澤東的內心,他既真心地賞識鄧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又惱恨鄧小平對“文革”的態度。他對鄧小平一再留情,是希望鄧小平能夠就此妥協,順從了他這一個最后的心願。毛澤東實在太老了,太疲倦了,這一番‘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他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所進行的選擇,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想再變動了。但是,令毛澤東悲哀的恰恰卻是,鄧小平具有和毛澤東一樣的性格,也是一個在原則問題上絕對不會讓步的人。
毛澤東終於下決心“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隨后,鄧小平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第三次被錯誤地打倒。“四人幫”乘機作亂,興風作浪,整頓又前功盡棄。這是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季,但是,九個月的整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文化大革命”的懷疑和抵觸情緒迅速發展,在全國形勢的又一次反復中孕育著新的斗爭。半年后,“四人幫”被粉碎。不久,鄧小平再次恢復工作。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率領全國人民進行了震天撼地的偉業,譜寫了陽光明媚、生意盎然的春天的故事。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