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地作家”徐光耀與《小兵張嘎》

熊坤靜

2014年07月31日10: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苦悶之中寫“張嘎”

1947年1月10日,徐光耀獲准插班進入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隻上了8個月就畢業了,之后留校做研究生。雖然在華北聯大就讀時間不足一年,卻給他后半生的文學事業奠定了基礎。在校聽課學習之余,他先后創作了通訊《頑軍日記抄》和《家信》,詩歌《自己的土地永遠不離開》《一夜》《不到勝利不見爹娘面》,雜文《三條標語》,論文《介紹順口溜》《民間語匯》《戰士語匯》,小說《周玉章》《魏連長和小陳》《雞》《官兵之間》《常美智》《代耕》,以及散文《紅旗在前進》等大量作品。其中小說《周玉章》在《冀中導報》上發表后,頗受好評,給徐光耀以莫大的激勵。

石家庄解放后,徐光耀進城做地方工作,在獲鹿縣(今鹿泉市)農村搞了3個多月土改。不久,他又隨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上了前線,成為一名隨軍記者。很快他又被調入以楊成武為司令員的解放軍第二十兵團,辦《戰場快報》。平津戰役勝利,徐光耀所在部隊進駐天津。1949年6月下旬,趁部隊干部集中整訓之機,他向領導請了創作假,決心以刻骨銘心的“五一大掃蕩”為素材,寫出一部大作品來。他從7月7日開始動筆,歷時3個多月便完成了長篇小說《平原烈火》初稿。這部小說在全國文聯副秘書長、《文藝報》副主編陳企霞的精心指導下,於1950年7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

《平原烈火》問世后,社會反響很好,因而當年就再版了4次,印行6萬冊。一時間,讀者紛紛來信向徐光耀索書,學校、工廠、報社等單位也競相請他去作報告。他迅速走紅,並被選送到7月間剛剛創立、由丁玲任所長的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深造。3年后,他被吸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終於圓了作家夢。

1956年,中宣部對上一年度發生的“丁陳反黨集團”案基本上予以了否定。但在后來的反右運動中,卻又錯誤地將丁玲、陳企霞二人打成右派,將她們下放勞動改造達20多年。因丁、陳二人過去對徐光耀的寫作多有幫助,故在反右揭批她們的問題時,徐不太積極、主動,結果他也橫遭牽連,被打為“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右派分子”,受到開除黨籍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以及下放勞動改造的處分。

這讓徐光耀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之中。關於當時的情形,他后來在《昨夜西風凋碧樹》一書中回憶道:(我)參軍入黨都已二十年。二十年中,無一日一時是沒有任務可干的。哪怕站在生死交接線上,都在為肩上的任務而追求﹔精神和思想就在這追求中保持平衡和奮進,從不知什麼叫失落感。這次可不同了。

為了擺脫郁悶,振作自己,徐光耀想到了創作,但是寫什麼呢?這時有一個鮮活的形象浮上他的腦海,即小說《平原烈火》中所描寫的一個叫“瞪眼虎”的小八路,隻因為這個人物不是作品的主角,所以著墨不多,沒有充分展開。他遂決定按照這個孩子的模樣,把自己在抗戰中遇到的“嘎人嘎事”都寫出來。

實際上“瞪眼虎”確有其人,其原型除了抗戰時期趙縣縣大隊的兩名小偵察員外,還有軍隊裡那些質朴、可愛、機智、勇敢而又頑皮、倔犟的小八路。徐光耀首先搜集和謄寫平時積累下來的關於“瞪眼虎”的材料,然后在1958年1月23日這天,悄悄地動筆寫起了電影文學劇本《小兵張嘎》。但當劇本寫到嘎子被關禁閉、受教育的時候,徐光耀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下去了。他思來想去,覺得寫電影劇本畢竟不是自己的長項,於是掉過頭來又寫小說。這下創作順利多了,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7萬字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便完稿了。受其啟發,他又寫完了同名電影劇本。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右派分子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均被剝奪,他隻能將《小兵張嘎》書稿藏起來,以待時機。

轉眼到了1961年秋,徐光耀的右派分子帽子已被摘掉。這一天,他偶遇前來保定組稿的《河北文藝》編輯張慶田,便拿出了《小兵張嘎》小說稿。張編輯將小說稿帶回雜志社后,很快就把它安排發表在《河北文藝》11、12月的合刊號上。次年年初,《小兵張嘎》單行本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隆重推出﹔同時,該小說又被《北京晚報》連載。1963年末,《小兵張嘎》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出版發行,后又多次再版或被其他出版社改編發行。

徐光耀深受鼓舞,又將電影劇本《小兵張嘎》寄給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崔嵬。1963年,該電影攝制完成並在全國公映,引起了很大轟動,成為陪伴著幾代人成長的紅色經典影片之一。2005年,隨著22集同名電視連續劇以及同名動畫片的相繼播出,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小兵張嘎”熱。這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小說原著的影響力,使它煥發出穿越時空的恆久藝術魅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