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先鋒——馬林與張太雷

郝麗麗

2014年07月31日11: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華南之行

馬林依據其在印尼從事革命活動的經驗和共產國際的指示,在中國最早提出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思想。當馬林在中國實踐其統一戰線思想受阻礙時,張太雷積極陪同,考察各方力量,做了大量工作,最終促成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建立。

1921年8月,出席共產國際“三大”的中共代表張太雷回國,帶回了大會作出的關於爭取群眾大多數和建立統一戰線方針的有關決議。共產國際這一方針鼓舞了馬林。12月,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從上海出發,途徑湖北、湖南,開啟華南訪問之行。

12月23日,馬林一行抵達桂林,馬林與孫中山長談三次,考察其政治主張。之后,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南下廣州,對國民黨及其他政治派別進行了考察。1922年2月3日,馬林等人又前往汕頭調查工人罷工情況,3月7日返回上海。

馬林這次華南之行,與孫中山、陳炯明、吳佩孚分別進行了多次交談,實地了解了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成分構成情況。馬林認為,國民黨是一個多階級聯合的鬆散組織,這就比較容易在其內部促成重視群眾運動的思想,甚至有可能推行共產黨的主張,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同時,馬林指出,孫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比印度的甘地更有戰斗力。

馬林在廣州與時任廣東省主席的陳炯明長談過三次,他認為陳炯明反對中央集權,主張地方分權,反對北伐,並指出陳炯明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不是合作對象。對於吳佩孚,馬林認為他是帝國主義工具,是孫中山的主要敵人,並且他不懂政治,不會加入中國革命運動。

馬林通過三個月的華南之行,對中國各派力量進行了上述直接與間接的考察分析后,認為在中國開展民族民主運動與共產黨合作的,不是陳炯明,更不是吳佩孚,而是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馬林主張共產黨人應該放棄對國民黨的排斥態度,並在保持獨立的前提下,到國民黨中去宣傳革命思想,通過國民黨組織接近和聯系群眾,和國民黨人共同開展反帝斗爭。這樣,馬林就為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可以合作的對象。

馬林華南之行及國共合作方案的初步形成,與張太雷的幫助有直接關聯。張太雷既承擔馬林在所有的會談和群眾集會上的翻譯工作,又形影不離地保護馬林的安全,使其免受反動分子的迫害。此外,張太雷還積極搜集與整理報刊等有關資料,翻譯后供馬林研究,為其及時了解中國情況提供了有效支持。

西湖會議

馬林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堅持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實行“黨內合作”方式。但馬林的提議遭到了中共黨內部分同志的極力反對。當馬林提出的“黨內合作”方式在黨內爭執不下時,張太雷率先表示支持,積極說服黨內同志,促成了統一戰線方針的最終確立。

1922年4月,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分別與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領導人進行多次會談,商討國共合作問題。國民黨很快接受了馬林的觀點,允許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進行共產主義宣傳。但陳獨秀等隻希望同國民黨實行黨外合作,對馬林提出的“黨內合作”方式表示堅決反對。馬林一時難以說服中共領導人,便決定回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匯報工作,以求支持。

8月,馬林帶著共產國際關於中國問題的新指示——中共中央委員會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把駐地遷往廣州,所有工作都必須在菲利浦同志(斯內夫利特)緊密聯系下進行,——再次回到中國。馬林到中國后即與張太雷商討如何貫徹共產國際這一指示,馬林提出召開一次中央執委會進行討論。但考慮到當時黨內一些人的反對態度,馬林擬請第二屆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李大釗出席會議。於是,張太雷立即與陳獨秀、鄧中夏等取得聯系,轉達馬林的提議,經同意后電邀李大釗來上海。

8月29日,中央執委會在杭州西湖舉行了兩天特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張太雷、馬林等7人。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共產國際關於共產黨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問題。

馬林在會上傳達了共產國際“七月決議”和“八月指示”,並堅決主張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統一戰線。馬林指出,“由於無產階級、共產黨的力量和作用還比較小,國民黨的力量相對較大,況且孫中山堅決不同意黨外平行合作形式,隻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因而實行黨內合作是必要的”。他還指出,“在西歐一些國家,共產黨加入社會民主工黨以組成聯合戰線,已取得成功,中共應該尊重共產國際的意見”。

關於這個問題,會議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張太雷、李大釗同意馬林的意見。張國燾等人堅決反對“黨內合作”,認為會混亂階級組織,牽制黨的獨立性。陳獨秀表示,如果這是共產國際不可改變的決定,可以服從,但必須向國民黨提出“取消打手模及宣誓服從孫中山本人”等入黨條件。並且,陳獨秀指出,國民黨必須根據民主原則進行改組,中共黨員才可以加入,否則他堅決反對。

經過馬林的說服,張太雷、李大釗的疏通,與會多數人基本接受了在國民黨改組后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意見。這樣,在馬林和張太雷等人共同努力下,國共“黨內聯合”的設想終於轉變為“黨內合作”的政策。西湖會后不久,陳獨秀、李大釗、張太雷等人在張繼的介紹下,在上海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國共合作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為正式確立黨的統一戰線方針,1923年6月,中共在廣州召開三大,與會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張太雷、瞿秋白等30多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也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

大會在討論國共“黨內合作”問題時,出現了激烈爭論。張國燾、蔡和森等承認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是當前中國革命的重要任務,但認為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同資產階級作斗爭同等重要,反對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產業工人加入國民黨。而陳獨秀、李大釗、馬林、張太雷等同意共產國際的決議,認為:中國目前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故應與資產階級聯合﹔共產黨人目前加入國民黨,作為國民黨的骨干力量,以推動國民革命。

這次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解決了西湖會議以來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正式制定了“黨內合作”的統一戰線方針。

1923年8月,馬林協助孫中山挑選張太雷、沈定一兩位中共黨員參加由蔣介石任團長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張太雷隨即啟程。而同年9月,馬林也結束了在中國的工作返回莫斯科。馬林很滿意張太雷與他兩年多的合作,稱贊張太雷“能干可靠”,還向蘇聯駐華全權代表越飛推薦“建議任命張太雷作羅斯塔社(塔斯社的前身)駐廣州代表”。馬林離開中國后還多次寫信給張太雷,希望有機會再來中國工作,再次共同合作。

在來華短暫的兩年多時間裡,馬林在張太雷的協助下,促成了中國共產黨以“黨內合作”方式實現國共合作,推動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第一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是張太雷與馬林密切合作、團結爭取的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