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震驚!川江精神
中國軍民在“宜昌大撤退”中的表現震驚了世界。
在整個大撤退過程中,盡管有為數眾多的輪船被追逐而來的日機炸沉,有的觸礁而毀,船上水手傷亡慘重,但那大船小船齊頭並進,那軍民不分、通力合作的場面,以及在硝煙密布、彈片橫飛的川江水面負重前行的身影,令見者無不唏噓。其間,有外國記者拍下了全裸的民生公司職員和當地纖夫,為搶運戰時物資於寒風凜冽中,在長江岸邊匍匐前行的照片。
當這些照片在西方報刊登載后,引起了巨大震撼。至此,西方特別是美國人才知道世界東方這個被譏諷為拿著筷子與日本軍隊交戰的民族,在最危急的時刻會用肉體與炸彈、刺刀搏斗,用鮮血澆潑戰火的烈焰,中國民眾有著一種不可戰勝的意志與潛在力量——這樣的民族是不會滅亡的。
在此之后,美國民眾援華的呼聲空前高漲,美國政府與議會對中國抗日前途的估計,以及對華政策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觀。
而川江航道,在整個抗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局限於這一場悲壯的“宜昌大撤退”。
在此后的數年時間中,由於當時沒有出川鐵路,公路也少,空運更困難,川江成為保障抗戰運輸的主干線。川江之上穿梭不息的船,為運送川軍和補充壯丁出川殺敵,為搶運軍火和其他物資,為護送傷兵和入川避難同胞,作出了重大貢獻。根據統計,僅僅民生公司一家,就在八年抗戰中通過川江運送出川官兵和壯丁270萬人,彈藥武器等30萬噸,此外還有大量軍糧、鹽巴等物資。
而在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后,戰后復員運輸也從同年9月開始,為期15個月。資料顯示,在此期間,重慶港通過川江航道,完成客運24.76萬人,貨運11.2萬噸。
川江,就在那段特殊的歷史當中,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條“救生大動脈”。
3 改變!二戰格局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這是1938年1月20日,帶病出征的川軍將領劉湘,在臨死前的遺囑中激勉川軍將士的話。
這鏗鏘有力的“抗戰到底”的宣言,在此之后,融入到波濤洶涌的川江之中。而川江航道的存在,可以說改變了中國抗戰的命運,也改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格局。
倘若沒有這條“生路”,大量的物資、人員不會就此進入四川這個大后方,重慶也不會成為中國戰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也不會成為遠東戰場的軍事指揮基地。
倘若沒有這條“生路”,就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后方,中國的抗戰不會支撐如此之長的時間,拖住日軍絕大部分的兵力,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最后勝利贏得時間。正如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所說的那樣:“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這種情況的出現,足以改變整個二戰的格局。所幸,我們還有川江。
在經過多年的整治之后,如今的川江,早已不復當年“生死相搏”激流險灘的舊模樣,它變得平靜異常。
然而,靜水深流。那段血與火的記憶,即便被深埋在川江的水面之下,依然會不時在我們心中涌動,正如那首著名的川江號子依然會被不時提起一樣——“好男當兵上前線,抗日隊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漢,武漢火線扯得寬。哪怕飛機丟炸彈,哪怕四處起狼煙……”(記者 鄭昆 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