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938年 幸好我們有川江

●“死路”川江,在抗戰時卻成了整個中國的一條“生路” ●運戰略物資和人員、送川軍出川殺敵、助避難同胞入川……川江上穿梭不息的 船,組成了中華民族的一條“救生大動脈”

2014年09月03日16:11   來源:雲南日報

原標題:1938年,幸好我們有川江

川江(長江宜昌至重慶段)示意圖

歷史上的川江“瞬間”。

長江自四川宜賓岷江口以下經四川、重慶至湖北宜昌的這一段又稱川江,全長1040公裡,著名的三峽,即在其中。

自古以來,川江因為其急流險灘和兩岸的崇山峻嶺而被人們嘆為“絕地”。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引述前人描寫三峽道:“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羲月”。

川江之上,險灘成群,激流翻滾,驚濤拍岸,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船隻罹難其中。於是,人們總結出一句話——“川江兩條路:一條是生路,一條是死路。”

誰也不曾想到,當歷史的篇章翻到了1938年這一頁,曾經令無數人望而卻步的“死路”川江,卻成了整個中國的一條“生路”。

1 奇跡!宜昌大撤退

倘若,沒有1938年在川江航道上發生的“宜昌大撤退”,中國抗戰的歷史會怎麼樣?無數專家的回答都是一樣:不堪設想!

1938年10月21日,廣州落入敵手。25日,武漢淪陷,日軍沿長江一線開始向西南大舉進攻。至此,中國國土精華盡失,徹底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決定中國不被滅亡的最后一線希望,就是滯留在武漢西部長江岸邊宜昌城內的9萬噸重要戰略物資,還有10萬名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軍政兩界要員及其部下與附屬人員,外加100萬噸左右的零散物資和不計其數的難民。前者是當時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完全交付在這裡了。

敵機已飛臨宜昌,日軍正向宜昌推進,處境萬分危急。

后來被著名教育家晏陽初稱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就在此時奇跡般地發生了。

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和他創辦的民生公司,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在短短的40多天內,用20多艘輪船和800多隻木船,日夜穿梭,終於在枯水期來臨之前,把所有人員以及重要物資的三分之二安全轉運到大后方。

事實上,在最緊張的40多天的搶運之后,“宜昌大撤退”還在延續。直到宜昌淪陷,民生公司運送的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余萬,貨物100余萬噸,其中包括兩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正是得益於這次搶運,一批現代化的鋼鐵廠、兵工廠和紡織廠,在長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繼建立起來,為國民政府組織反攻和奪取整個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