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制造了百余架蘇式E-16單座驅逐機
那麼,海孔洞是什麼時候開始恢復飛機制造的呢?
據令狐克強介紹,正式恢復生產是1939年初。當時,工廠中原有的意大利專家已撤回國,一切都靠中國人自己干,國民政府從杭州飛機制造廠派過來73名技術骨干。“但當時的技術骨干也都沒經驗,隻能從相對簡單的蘇式E-16單座驅逐機開始仿造。”
1940年,第一批飛機造好了。可新問題來了——沒有飛機場試飛。怎麼辦?
“工人們很聰明,他們用粗鋼絲繩將飛機拴緊,然后再發動機器試飛,聲音大得駭死人!”令狐克強說,檢驗成功后,再把機身、機翼等部件卸下,用汽車運到白市驛機場組裝。
據《叢林鎮志》記載,第二飛機制造廠先后制造了百余架蘇式E-16單座驅逐機,其發動機主要由美國進口,儀表電器等由蘇聯提供。
日機多次轟炸,都未找到“神秘”的飛機廠
海孔飛機廠投產后,日本人零星獲得了一些情報,多次派飛機來轟炸。
1939年10月23日上午,18架日本飛機組成兩個大隊,在海孔洞上方幾度盤旋,卻始終沒能尋覓到飛機廠的確切位置。
“這要歸功於天然溶洞的地理優勢和密密麻麻的樹木掩護。”劉漢文回憶,當時,飛機廠洞外的建筑,外牆全部刷黑,洞口的山上種植了大量青岡樹,從高空往下看,根本看不出這裡有一個洞。
日機尋覓未果,隻能把矛頭轉向南川。18架敵機分成兩組折返南川縣城,在大約1000米的高度,投下炸彈若干。這些炸彈炸毀了縣城的監獄,犯人一涌而出,街上行人也四處逃散。隨后,剛丟下炸彈的飛機再次返回,每三架排成一隊,低空俯沖,用機槍向人群掃射,縣城瞬間變成人間地獄……
“此后,日機又來轟炸了4次,但都沒有找到海孔洞。”劉漢文說。
首架運輸機在眾多質疑中試飛成功
1945年初夏,海孔飛機廠制造的我國首家運輸機“中運一”橫空出世。
飛機初到白市驛機場,圍觀的美軍飛行員紛紛譏笑:“它能上天嗎?”那些已經習慣駕駛美國飛機的中國飛機員也擔心:“如果飛不起來怎麼辦?”
在疑惑聲中,“中運一”助跑、起飛,轟鳴著沖上雲霄,53分鐘后順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機場。獲悉這一消息,白市驛機場的美軍飛行員豎起了大拇指,設計師林同驥、顧光復等人和中國飛行員緊緊握手,互致慶賀:“我們的飛機爭氣!”
可惜的是,抗戰結束后,由於國民黨空軍引進了大批美軍制造的C—47、C—51運輸機,中運號隻能堆在海孔洞的倉庫裡。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工程師劉玉麟、蘇棟等人與解放軍秘密聯絡,將保存完好的中運號交給了新中國。(記者 楊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