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兩個務必”與《甲申三百年祭》

簡奕

2014年09月12日15: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兩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的警世名言,盡人皆知。而“兩個務必”思想與《甲申三百年祭》的歷史淵源卻鮮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首發,由此引發朝野震動、國共交鋒,進而啟發了毛澤東,直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寫和發表

1943年3月,國民黨拋出蔣介石署名的《中國之命運》一書,並利用行政手段強制國民閱讀。該書堪稱蔣介石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僅完整表述國民黨的內外政策,著力渲染“一個主義”、“一個黨”理論,強化國民黨“永為中國唯一的革命政黨”的合法性。且以貌似公允的立場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鼓吹滿族之所以能征服中國,是因明末“黨派傾軋”和“流寇橫行”,認為三百年的明室,是在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和滿族八旗兵的“內外交侵下,竟以覆滅”的。妄圖以借古喻今的手段,影射和詆毀中國共產黨。

面對國民黨扣過來的屎盆子,中共中央迅即做出了反應。除延安發起各種政治宣傳攻勢外,毛澤東多次電示中共南方局,要求組織文章回應國民黨的污蔑,從學術上批駁《中國之命運》,以肅清其流毒。隨即,南方局派喬冠華找到郭沫若,委托其以紀念明亡300周年為主旨撰寫文章進行反擊。接下約稿后,郭沫若高度重視,花月余時間搜集資料、整理思路,初稿形成后又幾易其稿,最終完成近2萬字的《甲申三百年祭》。南方局負責人董必武親自審閱文章后,即安排《新華日報》於1944年3月19日(明代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死難之期、明朝亡國之日)見報,連載4天。陪都政界學界及社會由此引發一連串震動。

郭沫若不愧為史學大家。《甲申三百年祭》一面世,如一石激千浪,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文章以大量有據可考的史實,論証明亡的原因,根本在於明室的專制和政治的腐敗,造成官逼民反,外族乘虛而入,而非《中國之命運》所謂“流寇”和外族侵犯。歷史上,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依賴宦官”、“輕信專斷”,其治下不僅官場敗亂,大小官員皆貪,盤剝百姓無度,且天災頻繁,中原餓殍遍野。據《明季北略》卷十二記載:李自成農民軍退出北京時,發現皇庫“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每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放著如此充盈的家當,朝廷卻對民間災情置若罔聞,任憑官吏橫征暴斂,導致飢荒肆虐,最終必然逼得人們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甲申三百年祭》借歷史之實,巧妙地回應了所謂明亡始於“寇亂”的謬論,尖銳地把如何吸取歷史教訓,從制度上找到防止為政者腐敗的規律提到了人們面前。

同時,《甲申三百年祭》又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的現實。讓人不難從崇禎的專制,聯想到蔣家的獨裁﹔從明末中原的天災人禍,聯想到“一九四二”中原大旱﹔從腐敗叢生的明末吏治,聯想到聲名狼藉的國民黨官場。文章實際是在警告國民黨頑固派,若不改弦易轍,堅持國共合作抗戰道路,繼續向獨裁、分裂、倒退的故道滑下去,必將成為歷史罪人。《甲申三百年祭》的犀利反擊,自然使國民黨當局如芒刺在背。《中央日報》迅速組織文章大加撻伐,指責郭文“影射當局”、“鼓吹戰敗主義和亡國思想”,叫嚷不能“聽其謬種流傳”。

平心而論,如果拋開黨爭,這樣一篇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直陳時弊的警世文章,狠狠地敲打了蔣介石,本當引起國民黨當局的重視與反思,從而以史為鏡,改弦易轍,整肅吏治、懲治腐敗、容納民意。然而,歷史不可能假設,蔣介石沒能抓住歷史給予的這個機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