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分列式檢閱是八一軍旗在國慶大典上第一次向人民亮相。
1949年初,正在西柏坡指揮全國戰場作戰的毛澤東主席預見到全國勝利即將到來的新形勢,指示軍委總部提出制作軍旗、軍徽的方案,由周恩來副主席主持這一工作。具體工作由軍委作戰部一局承辦。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周恩來聽取了關於軍旗圖案設計的匯報,並提請到會人員審查。毛澤東指出:軍旗上要有八一兩個字,表示南昌起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日子。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周恩來強調,軍旗要以革命的顏色——紅色為主體,星和字用黃色。周恩來還細致地交代,旗杆要有紅黃兩色旋紋,頂部要裝上一個紅纓槍的矛頭,飾著紅穗,象征人民軍隊發展的由來。3月13日,二中全會通過相應的決議,毛澤東親筆草擬了《二中全會關於軍旗的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應為紅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10天后,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遷往北平。作戰部一局根據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對軍旗規格尺寸、制作規范擬定了詳細的規定。周恩來指示作戰部李濤部長先制作出一幅標准的樣旗,然后組織部隊舉行一次授旗儀式,拍攝成紀錄影片。
6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頒布軍旗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地,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誕生以來,經過長期奮斗,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全國”……
“鳴放禮炮”一開始就列為慶祝大典的程序之一。閱兵指揮部決定由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組建一支禮炮隊。
禮炮選定的是繳獲日軍的山炮,共108門,分為兩組,每組54門。炮彈全部卸掉了彈頭。這種炮和野炮、榴彈炮相比,炮身短,口徑小,重量輕,使用方便,是從華北六個縱隊的山炮營和軍區直屬炮兵部隊選調來的。禮炮隊訓練就在先農壇公園進行。每門禮炮有3個炮手,主要訓練裝填、發射、退彈殼三個動作,必須在3秒鐘內完成。54門禮炮齊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這是因為毛主席按電鈕升國旗、軍樂隊奏國歌,時間是兩分零5秒。在這個時間內要鳴放28響禮炮,同步進行。
10月1日。當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上空升起,樂隊高奏國歌時,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響了。這隆隆的28響,每一響都像一門炮那樣整齊,但又凝聚著54門禮炮齊射的力量和磅礡雲天的聲音。
54門禮炮一齊鳴放,代表當時參加新政協的54個單位和方面的人士﹔禮炮鳴放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英勇奮斗的28年。
開國大典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將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發布的《公告》並隨附公函送達各國政府。周恩來的公函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已在本日發表了公告。我現在將這個公告隨函送達閣下,希為轉交貴國政府。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是需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外交部部長 周恩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於北京
《公告》及隨函送達各國在北京的舊領事館領事﹔凡在北京無領事館,而在南京有大使館或公使館者,則送達南京各舊大使館或公使館。周恩來說,這是我們新中國的第一個外交文件,也是通過使領館向外國政府發出的第一個照會。與此同時,新華廣播電台的強大電波載著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飛向十月革命的故鄉,太平洋遙遠的彼岸……
開國大典於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約兩小時結束﹔當晚7時,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招待會,即所謂開國第一宴。
《北京飯店史聞》記載:“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黨中央邀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130多人來北京,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共同商討建國大計。為了接待好這些住店代表,飯店現從坐落在錫拉胡同的‘玉華台’飯庄聘請了朱殿榮、王杜堃、孫久富等9位廚師。‘玉華台’是地道的淮揚風味,專門做大菜筵席的高級飯庄,在過去的北平頗有名氣,來的這幾位廚師也各有擅長……1949年開國大典的盛大宴會,就是完全用淮揚菜舉辦的。”
但回憶,可以大致拼湊起來一個“開國第一宴”的菜譜,冷菜是:醬牛腱子、蘭花干、四寶菠菜、硝肉、炝黃瓜條、桶子筍雞、油吃冬菇、醉冬筍、五香肉干,熱菜是:扒黃肉翅、燒四寶、干(左火右靠)大蝦、紅燒雞塊、冬菜扒鴨、大煮干絲、紅燒黃河大鯉魚、燒獅子頭、冬筍太古菜、糖醋小排骨、羅漢齋,湯菜是:清湯官燕,甜品是:冰糖銀耳,主食是:大米飯,點心是:淮揚湯包、炸春卷、黃橋燒餅等,水果有大鴨梨,酒是:紹興黃酒、山西汾酒、竹葉青酒。(綜合新華網、人民政協報 姜萍萍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