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蘭
老百姓送慰問品,“隻認得‘誰打死了鬼子就給誰吃’這個理”
1939年春天,八路軍第一二O師奉命挺進冀中平原抗日。為了隱蔽部隊的動向和意圖,第一二O師第七一六團對外使用了“亞洲部第六團”的代號,簡稱“亞六團”。這時,廖漢生是第七一六團政委,黃新廷是團長。
冀中的老百姓剛開始曾懷疑過八路軍:“這些山西來的老八路身穿灰軍裝,腳蹬布草鞋,裝備不咋樣,說話侉裡侉氣,能打過鬼子兵嗎?”很快,廖漢生、黃新廷指揮第七一六團初戰告捷,讓冀中人民對八路軍刮目相看!
曹家庄,位於河間城西約10公裡處。為了待機打擊河間出擾之敵,第七一六團開進該地區。2月2日,河間城裡的日軍宮崎聯隊200余人,又出來襲擾。上午9時許,日軍大搖大擺地進至曹家庄。驕橫的日軍仍像以往那樣,先架起山炮進行威懾性轟擊,而后端著步槍發起進攻。第七一六團以一連兵力沉著抗擊,用兩營兵力向敵人陣地反沖擊,當即奪佔敵人陣地,繳獲輕機關槍2挺、步槍21支,打得日軍隻好退守待援。下午,駐任丘、河間兩城的日軍400余人分三路前來增援。四路敵人會合后,氣焰又囂張起來,向第七一六團猛烈進攻。廖、黃指揮部隊穩扎穩打,依托村落和工事,利用房角、牆頭,一直相持到黃昏。天一黑,廖、黃立即抓住有利時機,發揮八路軍夜戰近戰優勢,派一個營兵力摸進日軍佔據的村子,一通猛打。日軍頂不住了,棄陣而逃,拉著30多輛大車的死傷人員跑回河間城。
曹家庄一仗,第七一六團首戰告捷,斃傷日軍140余名,極大地震動了敵人,也大大鼓舞了部隊的斗志和群眾的情緒。
當敵人逼近曹家庄時,第七一六團帶著部隊往前開,一些老百姓紛紛向后跑。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喜事,聽到槍響婚也不敢結了,新郎、新娘衣服沒換,拔腿就跑。可是,當第七一六團跟日軍打了一會兒以后,情況就不一樣了,老百姓自動又回來啦!
當地百姓的熱情,廖漢生刻骨銘心:“那一天我團從上午9點打到午夜后4點,整整19小時,部隊根本就不用自己作飯,老百姓全都給包下啦。戰區各村群眾紛紛送來自家的饃饃、大餅、點心和開水,日軍身后的群眾也冒險繞過火線送來了吃的,我們放開肚子都吃不完。火線上下來的傷員,也都由老百姓轉送,擔架不夠用,他們拆下門板, 趕來牛車,運送傷員。”
在人群中,廖漢生看到那位娶媳婦的新郎倌:頭戴禮帽,身穿長衫,十字披紅,給部隊抬擔架,忙得滿頭大汗,沾了一身血跡。他親切地問:“新郎倌,敵人打來時,我們部隊向前去,你們都跑了,為什麼現在又回來幫著抬擔架?”小伙子非常坦誠:“你別見怪,過去有些隊伍是一打就跑,鬼子來啦我們不跑不行呀。你們這次不同,硬把日本鬼子打趴下啦!”
廖漢生跟他打趣:“你這個新郎倌今天娶媳婦也來抬擔架,可別誤了你入洞房呀?”小伙子紅著臉只是憨笑。
打過第一仗之后,老百姓對第七一六團更熱情了。以后再打仗,不但沒人跑,有些膽子大的還趴在房上觀戰,要親眼看看第七一六團是怎麼樣打鬼子的。一講起這些事,廖漢生動情不已:“戰斗剛開始,老百姓就把吃的喝的送來了,一定要親手交到一線作戰人員手裡。自家做的饃饃、大餅還嫌不夠好,又買來點心給我們吃。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竟會吃著點心打仗!”
幾次戰斗間隙,正逢春節、元宵。方圓幾十裡的老百姓爭相趕著豬羊,踏著冰雪,一路打聽著找到駐地,慰問第七一六團。一進村就問:“你們是哪個部隊的?是不是老八路,是不是消滅好幾百鬼子兵的‘亞六團’?”是,群眾就把所有慰問品都送給你。不是,就不給。廖漢生怕厚此薄彼影響團結,主動將慰問品轉送給兄弟部隊。“老百姓可不管這些,隻認得‘誰打死了鬼子就給誰吃’這個理。”對此,廖漢生內心感嘆:“我覺得這些老百姓有點太那個,搞得過了頭,可他們那種單純、直朴的心實在令我感嘆不已。”
第七一六團在戰斗中犧牲的烈士,來不及裝殮,隻能就地掩埋起來。讓廖漢生感動落淚的是,“老百姓知道了不干,又挖出來,湊錢買來最好的棺材,將烈士遺體擦洗干淨,盛殮后重新入葬。干部戰士看到這個場面,受到很大激勵,流著淚說:‘我為老百姓打仗死了,老百姓這樣待我,我心滿意足啦……’”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