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發
解放軍晝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災區,搶救遇險群眾。
本文作者寫的長篇通訊《紅色電波通北京》,后於1976年8月17日被《人民日報》轉載。
唐山抗震救災簡報
本文作者寫的供領導審閱的關於部隊搶險的資料打印件
本文作者在唐山地震前線寫的內參稿件手稿
2014年8月5日,雲南魯甸地震﹔10月7日,雲南景谷地震……隨著媒體報道的深入,國人在汶川地震后再次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開始關注。
1976年8月1日,本文作者在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的第5天,從北京軍區宣傳部來到唐山,成為北京部隊抗震救災指揮部《抗震前線》報的記者。那時候,救災部隊的報道,都刊登在《抗震救災簡報》上,隻供領導機關參閱。
以下四篇報道,是作者當年沒有公開報道的救人故事,這些作品一直珍藏在作者38年前的採訪本、手稿及上報領導審閱的打印件中,有的刊登在《抗震救災簡報》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也許當年我們的救災手段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人的生命的韌性在無情的自然災害面前,同樣閃現著光輝。———編者
據報道,2014年8月5日下午,雲南魯甸地震后第3天,人們見証了生命的奇跡: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八寶村蘿卜地社的一處倒塌民房下,88歲的老婦熊正芳在被埋50個小時后,被救援人員成功救出。5日晚9時左右,雲南消防總隊昆明支隊31人進入魯甸震區龍頭山鎮翠屏村進行搜救。在當地百姓指引下,找到一名孕婦,並將該孕婦從廢墟中救出。
雲南景谷地震更是無一人死亡……
看到這些激動人心的報道,我不由得想起38年前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人的故事。以下,是我根據自己在當時發表在《抗震救災簡報》上的文章及採訪記錄改寫的四個感人故事……
八月二日:
兩個鮮活的生命,從地震廢墟中被扒出
1976年8月2日,震后第6天,上午11時40分,北京軍區38軍114師坦克團6連的指戰員,正在唐山市商業服務樓搶險救災,突然有人聽到腳下有微弱的呼救聲。
“同志們,趕快從這裡扒!”
6連連長孟學政一聲大喊,同志們立即集中到有呼救聲的地方。
6層大樓倒塌后堆積著3米多厚的磚、木和水泥預制板。人究竟在什麼位置,一時難以判斷。
連長孟學政、副指導員邱拴章發動大家先搬動水泥預制板,並確定一人監聽下面的呼救聲。指戰員們苦干了兩個小時,挖出一個兩米半深的大坑,並發現了被一塊水泥預制板斜壓著的鐵架床的欄杆。
經過呼喊,很快判斷出呼救人員的大約位置。此時,孟學政、邱拴章邊組織指揮,邊親自動手扒。看到人的身子后,大家都自動扔掉工具,堅持用手扒。翻滾的煙塵使人難以睜開雙眼,熏人的臭味,嗆得大家頭昏腦脹,但沒有一個人願意被別人換下去,都硬是挺著干。
下午2時40分,大家終於扒出了被埋壓110多小時的64歲老人孫尚卿。他剛被指戰員們扒出,就說:“我房間隔壁還有人活著。”
聽到這個訊息,4連指戰員立即奔來接替6連,繼續扒挖。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突擊,於下午4時半救出第2個人:空軍工程學院訓練部翻譯田義群。
這兩個人被扒出后,守在旁邊的擔架和衛生車,立即將他們接走。
看著遠去的衛生車,全體指戰員和圍觀的群眾都激動萬分,許多人流出了眼淚。
八月三日:
一個年輕的生命被救了出來
8月3日清晨,唐山煤礦醫學院的職工子弟、小朋友崔力,在院內突然聽到家屬宿舍西四排二號倒塌的水泥預制板下有微弱的叫聲,仔細一聽,像是小朋友白海明的聲音,便飛快告訴了白海明的父親白景儒。
內科醫生白景儒的妻子和小女兒已經遇難,大兒子找不到(二兒子被壓,8小時后被空軍扒出脫險),聽到小兒子還活著的消息,半信半疑。因為他和他的哥哥白景恩,為了找大兒子白海明,已經整整扒了4天了,可是什麼也沒有扒到,隻聞到臭氣一天比一天濃,心想:一定死在裡面了。
“黨團骨干,正副班長先上!”
白景儒懷著一線希望,對著倒塌的樓房先呼喊了一句:“明明!明明!”
“爸爸!爸爸!”水泥預制板下、磚頭堆裡立即發出了回聲。
“明明還活著!”白景儒喜出望外,馬上去找親人解放軍幫助扒挖。
當時正是清晨5點多,部隊剛剛起床。聽到這個喜訊,北京軍區66軍197師589團一連一排的同志們火速奔赴現場。
一場動人心弦的戰斗開始了。
營教導員郭來和排長易圖段擔任現場指揮。郭來同志的母親和兩個孩子,就是被營房內的指戰員扒出來的。現在,由他來指揮部隊搶救階級兄弟,心情特別激動。他想,時間就是生命,一定要果斷、沉著,保証白海明活著出來!
他首先下達了第一個命令:“黨團骨干,正副班長先上!”
話音剛落,一班長管家齊、一班副羅延杰、三班長石東海、二班長張篤才、二班副唐夫生、副班長劉東、共青團員金國強等人立即扑上去,鏟土搬磚,撬砸沉重的水泥預制板。
“從現在開始,一律用手扒!”
干得正起勁的時候,一塊預制板突然傾斜下來。副班長劉東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用肩膀死死頂住。洞外的同志也眼尖手快,迅速拿來一根鐵柱子,把預制板支起來。劉東怕支不穩,緊緊抱著柱子不放。
不一會兒,左上方有40多塊磚砌在一起、近200多斤重的一個磚垛子又鬆動了,慢慢下墜,嚴重威脅著下面人員的安全。金國強一看情勢不妙,“嗖”地一躍身,用背部馱住了磚垛子。
緊張的戰斗,大量地消耗著同志們的體力。20多分鐘后,教導員郭來看著同志們的速度有點減慢,立即意識到:搶救速度的快慢,決定著被埋人員的生命的長短。便再次下達命令:“你們上,我們下!”說著,他就第一個趴到已經挖得很深的洞子裡。他側耳聽聽裡面的聲音,比剛才大多了,知道磚土堆積層不厚了,便要求大家:“從現在開始,一律用手扒!”
在他的帶動下,戰士們一把一把地摳,一撮一撮地捧。不一會兒,大家就把磚土堆積層挖透了,露出拳頭大一個小洞。
這時,一陣風吹,飛揚的塵土砂灰齊向小洞中卷去。郭來怕卷進大量塵土,把白海明嗆壞,便急中生智,撿來一片硬紙板擋住小洞,並呼喊其他同志:“找水來,快把這裡的土潑濕!”
潑水時,水花濺到洞內。憋悶了七天,干渴難忍的小海明感覺到身上有水,馬上喊:“叔叔多潑,叔叔多潑!”
泥土上有了水,戰士們用手更好挖了。空氣清新了,小海明的情緒越來越活躍。
帳篷成了急救病房
不一會兒,洞口擴大了,教導員郭來立即把手伸進洞去,先摸到小海明的屁股,又摸到他的雙腿。此時,郭教導員就問:“你的腿能動嗎?”小海明馬上動了動。看到這情景,郭來第三次下達命令:“找醫生,准備藥品!”
6時35分,一切准備工作就緒后,被埋壓147小時的兒童白海明被救出。此時,團領導也趕到了現場。為了確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團長當即指示:“抬人動作要慢,要先讓他適應一下外界的空氣。醫生要精心護理治療,千萬不能馬虎!”
團衛生隊的醫生和煤礦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研究后,共同決定:就地搶救,盡量避免顛動。於是,離倒塌樓房隻有六七米遠的帳篷,就成了小海明的急救病房。經過輸液、輸氧、喂葡萄糖水,小海明精神越來越好。
白海明得救后,他的父親白景儒激動萬分,逢人就講:“我要報名參加醫療隊,搶救階級兄弟,報答親人解放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