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942年一次未實現的毛澤東蔣介石西安談判

2014年12月17日09: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1942年蔣介石曾提出要在西安約談毛澤東。周恩來認為毛蔣會晤,必須得有所防備,便提出兩種方案。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年紀事:1937-1947年毛澤東在延安》曾對這件事有過詳細的記載,摘編如下。

1942年8月14日,周恩來應約會見蔣介石。蔣介石向周恩來提出,擬在西安約毛澤東一談。周恩來答復說待延安答后即告。當日,周恩來將見蔣情況電告毛澤東,並說蔣欲見毛澤東的目的“未可測”。周恩來提出兩個辦法:(一)以林彪為代表,赴西安見蔣﹔(二)要求蔣帶周至西安,然后周飛延安,再偕一人(林彪或其他負責人)回西安見蔣。

8月17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復周恩來電,指出:“毛現患感冒不能啟程,擬派林彪同志赴西安見蔣,請征蔣同意。如能征得蔣同意帶你至西安,你回延面談一次,隨即偕林或朱赴西安見蔣更好。”

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際國內形勢問題。會議認為丘吉爾和斯大林從8月12日至15日進行了會談,討論關於建立第二戰線問題,在這種國際形勢下,中國局勢有好轉可能。

8月19日4時半,毛澤東急電周恩來,指出:“依目前局勢我似應見蔣,我感冒已十日,過幾天要動也可以動”。“關於我見蔣,中央亦尚未作最后決定”。周恩來即日又致電毛澤東:與蔣會晤時間“似嫌略早”,可由林彪或朱德“先打開談判之門”﹔如蔣約林或朱來渝,也可答應,“以便打開局面,轉換空氣﹔一俟具體談判有眉目”,毛澤東再來渝。

8月25日,毛澤東修改《中情通報十八號》。通報的內容是最近日蘇關系及國共關系。通報指出:斯大林、丘吉爾會談后,反希特勒戰爭即將進入決戰的階段,這是整個戰爭的新形勢。國民黨近已放棄了5月間的軍事反共計劃,而採取政治上解決國共關系的方針。蔣介石兩次見周恩來談話,國共關系確有走向好轉的趨勢。毛澤東在修改時加寫了三段話,其中說:“由於緬甸失陷,西南國際(通路)斷絕,迫使國民黨不能不注意西北國際道路,並與蘇聯增強外交關系”。“加以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財政稅收的困難,人民對負擔的不滿,其內部困難日益增加,如再擴大反共戰爭,將至不可收拾,這亦是對國共關系避免軍事解決改取政治解決的重要原因”。“由於我一貫實施爭取好轉的政策,特別是今年‘七七’宣言,重申我黨擁蔣合作方針,這不能不起促進好轉的作用”。

8月29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蔣到西安時,決先派林彪見蔣,然后我去見他。依目前國際國內大局,我去見蔣有益無害,俟林彪見蔣后即確定我去時間。”

9月3日,毛澤東復電周恩來,重申親自見蔣介石的重要性。指出:“目前不在直接利益我方所得之大小,而在乘此國際局勢有利機會及蔣約見機會我去見蔣,將國共根本關系加以改善。這種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極大利益,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蔣如約我到重慶參加十月參政會,我們應准備答應他。蔣在蘭州頓了半個月,這幾天可能即到西安。林彪准備在蔣電約后即動身去,我則在林去后再定去西安的日期。”

9月5日,周恩來致電毛澤東,再次陳述對毛澤東會見蔣介石一事的意見。認為毛見蔣“時機尚未成熟”,蔣對人“包藏禍心”,“對我黨我軍的觀念,仍為非合並即大部消滅”,國際國內局勢也“非對我有利”。周恩來指出毛與蔣會晤可出現的一種前途不能不防,即蔣“約毛來渝開參政會后,借口留毛長期駐渝,不讓回延”。“若如此,於我損失太大”。因此,提議林彪出面,“不將話講死,看蔣的態度和要解決的問題,再定毛是否出來”。

毛澤東採納了周恩來的這一提議。

9月15日,毛澤東復電周恩來,指出:“國內關系總是隨國際關系為轉移,第一次反共高潮發生於德蘇協定、蘇芬戰爭及英美反蘇時期,第二次反共高潮發生於德蘇協定繼續存在,英美蘇關系仍未好轉而軸心則成立三國同盟時期。自蘇德戰起,英美蘇好轉,直至今天,國共間即沒有大的沖突。這個期間,又分兩段,在英美蘇未訂具體同盟條約及滇緬路未斷以前,蔣的親蘇和共決心仍是未下的,在此以后,他才下這個決心。我們估計這個好轉的方向是定了,目前任務是促成談判,促成具體解決問題,故應避免一切枝節”。還告知:林彪昨晨已乘車起身,聞蔣介石已返渝,我們仍要林彪到西安后赴渝,以期打開商談門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