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6年前的今天,由前委召開的聯席會議在井岡山柏露村的橫店舉行。參加人員為邊界特委、紅四軍、紅五軍軍委及各縣縣委負責同志。前委書記毛澤東傳達“六大”的文件。隨后會議轉入如何應對湘贛敵軍的第三次“會剿”。《讀·黨史(第三輯)》曾對柏露會議有所記述,摘編如下。
柏露會議舊址
“六大”文件晚了五個月才傳到井岡山
1928年漸入寒冬的12月中旬,誕生於湖南平江的中國紅軍第五軍,由軍長彭德懷率領主力800余人上到井岡山。朱毛紅軍又添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紅五軍與朱毛紅四軍聯袂井岡山的信息,使國民黨南京政府感到驚訝與恐慌。蔣介石在震怒之余,發出了“換將會剿”的命令,決定撤換贛省主席魯滌平“湘贛剿匪總指揮”一職,由湘省主席何鍵取而代之。
接到南京政府的嚴令,何鍵不敢懈怠。12月下旬,何在江西的萍鄉召開兩省軍事會議,制訂“會剿”計劃。其部署是從兩省抽調18個團的兵力,進入指定陣地后擇日向朱毛紅軍的“巢穴”進擊,並爭取得到空軍的飛機援戰。
湘贛敵軍秣馬厲兵大舉進攻井岡山的情報,陸續傳到前委及紅四軍軍部。恰在這時候中共江西省委通過吉安縣委的地下交通線,轉來了傳遞半年之久的中共“六大”文件。毛澤東與朱德計議,決定召開聯席會議,一則傳達中央文件,二則對兩省“會剿”作出應對策略。
1929年1月4日起,由前委召開的聯席會議在井岡山柏露村的橫店舉行。參加人員為邊界特委、紅四軍、紅五軍軍委及各縣縣委負責同志,計有64人。會議的第一個程序,是由前委書記毛澤東傳達“六大”的文件。“六大”是1928年6月間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文件久經輾轉,晚了五個月才傳到井岡山。
與會人員激烈爭論如何應對湘贛敵軍的第三次“會剿”
從下午起,會議轉入如何應對湘贛敵軍的第三次“會剿”。毛澤東宣布由朱德報告目前的軍事。朱德拿出一個小本子,根據各方面收集到的敵情作了介紹,末后說道:“兩省敵人出動18個團,少說有三萬人馬,而我們攏共才5000出頭的人槍,這仗怎樣打?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出主意吧。”對於井岡山面臨的嚴峻軍事形勢,每一個與會者都是清楚的。討論一開始,就有部分干部主張奮起迎戰,利用山險擊退敵人。袁文才、王佐、伍中豪、宛希先等“主戰派”都顯得很有決心與信心。隨后,一些對敵人佔絕對優勢感到擔憂的干部發言,認為不可盲目死守,弄不好會把老本丟光。他們主張紅軍應該跳到山外避免與敵作戰,以盤旋式的戰略,在井岡山四周的縣份打圈子。兩種不同的主張,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一個下午很快地過去了。翌日繼續討論。屋外,依然寒風凜冽,雨雪霏霏,店內也依舊人聲鼎沸,爭論激烈。
一直沒有發言的彭德懷,眼見爭論還在持續,不由地提高了聲音說道:“這麼大的戰略方針,前委肯定有所考慮,不知是個怎樣的打算,請澤東同志講講吧。”這話得到了多數人的附和,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毛澤東。
毛澤東迎著所有人關注的目光,徐徐地講開了。
“我看不能死守,敵人強於我們五六倍,且裝備精良,表現了很大的決心,氣勢不謂不凶,死守無疑會招致失敗。”
袁文才、王佐、伍中豪等,聞之泄氣。
“不過,跳到山外去盤旋也不行,等於丟掉井岡山不管,我們在此間經營一年多了,好不容易建立了羅霄山脈中段政權,這塊革命的根基之地千萬丟不得!”
聽了毛澤東頗為激動的話語,主張外出打圈的干部又感到不對勁。
毛澤東定策“圍魏救趙”
毛澤東到底是怎樣的主張?許多人為之疑惑。這時,他們又聽得毛澤東提出另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經濟的問題,那是我們決然不可忽視的!邊界的土豪已是打盡,籌款不易,物資菲薄已極,傷病兵其苦更甚,5000余人的衣食難以為繼,這樣的經濟困境能維系多久呢?”
在人們的心被緊緊攫住之際,毛澤東胸有成竹地說道:“我們要有積極的戰略,不能被動。這就是敵人從這邊打過來,我們就從那邊打出去,迂敵后,在外線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牽制進攻井岡山的敵人。這種戰略,古已有之,叫‘圍魏救趙’,《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也有此計,我們所取的就是這個。”
毛澤東的這番宏論,使多數人聽得恍然大悟,覺得茅塞頓開。
“那麼,我們既要守山,又要打出去,誰來守山?往什麼地方打出去?前委考慮了很多。”在人們的高度關注中,毛澤東繼續說下去。
“留下哪個呢?三十二團是義不容辭的,他們熟悉地形嘛。另外,還沒有跟五軍的同志商量,讓他們也留下,與邊界的民眾守井岡山。”
毛澤東還未說完。紅五軍參謀長鄧萍高聲發話,不贊成五軍留下,縱隊長李燦、賀國中亦持同樣看法。他們的理由是五軍隻七八百人槍,守不住偌大的井岡山。會議的氣氛為之一變,突然冷場了。
這時,五軍軍長彭德懷說話了,語氣是那麼堅定:“我們服從決定!四軍、五軍一盤棋嘛。”
緊接著,五軍黨代表滕代遠也表態說:“大敵當前,五軍理應無條件服從前委!”
彭德懷、滕代遠力排眾議 毅然承擔守山任務
彭、滕力排眾議,毅然承擔守山任務,毛澤東心裡就像石頭落地,又針對打出去的方向作了闡述。他的見解是湘鄂贛邊界不可去,距離武漢、長沙中心城市太近﹔湘南也不可去,湘敵兵力太強,群眾基礎也受到很大破壞。最后,他把出擊方向鎖定在贛南:
“去贛南是合適的。其一,贛南地域廣大,山區居多,距大城市遠,敵人鞭長莫及﹔其二,贛南物產豐饒,便於解決經濟問題﹔其三,贛南兵力單薄,比湘敵好打﹔其四,在東面有個紅二、四團,能在軍事上起到策應作用。”
毛澤東的主張,分析透徹,極盡情理,切實可行,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欽佩。為時三天的柏露會議,經過一天多的爭論、權衡,最后形成了這樣的決策:紅四軍主力出擊贛面,迂敵后,以解井岡之圍,紅五軍與紅四軍三十二團堅守井岡山。參加過柏露會議的湘贛邊界前任特委書記楊開明,在當年寫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1月4日邊界聯席會議,……關於目前敵人的應付,有以下決議:……C:決定四軍大部出發贛南,五軍、(四軍之三十二團)守山,移動目標,轉攻敵人之后,使敵人窮於應付,不能實現其兩省會剿之計劃,企圖圍魏救趙,以解井岡之圍。”(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