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義會議不但對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意義重大,而且在每一個參加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遵義會議的偉大精神照耀著 1935年以后的中國革命史,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征途上克服種種困難,不斷前進。通過梳理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遵義會議親歷者的相關評述,讓人們對遵義會議的召開情況,以及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意義,得到更深切、全面的認識。同時,對以堅定信念、不畏艱險,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顧全大局、民主團結為基本內涵的遵義會議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 ]遵義會議﹔親歷者﹔遵義會議精神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遵義會議不僅使我們黨和紅軍在極端危難的關頭,獲得了新的生機,從此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而且使我們黨從此獲得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可靠保証。遵義會議的偉大精神照耀著 1935年以后的中國革命史,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征途上克服種種困難,不斷前進。
在遵義會議召開10年后,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總結這段歷史時指出:遵義會議“勝利地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這次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的新的領導,是中國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也正是由於這一轉變,我們黨才能夠勝利地結束了長征,在長征的極端艱險的條件下保存了並鍛煉了黨和紅軍的基干”(《毛澤東選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969頁。)。
46年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再次對遵義會議給予高度評價:“1935年1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后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修訂),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5—6頁。)
黨的歷史上的兩個決議對遵義會議的評價,傳達了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
遵義會議不但對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意義重大,而且在每一個參加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他們每一個人都對遵義、遵義會議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盡管 1935年離開遵義后由於工作原因沒有回去過,但是他們在自己的講話中或者著述裡多次談到了遵義會議。
毛澤東后來沒有再到過遵義,但他難忘遵義會議。從1936年12月起,他就多次在著作中闡述遵義會議對中國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重大影響和偉大意義。
遵義會議召開的 10年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談到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選舉時說: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位同志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同志們把好的賬放在我的名下,但絕不能忘記他們兩個人。當然,遵義會議參加者還有好多別的同志,醞釀也很久,沒有那些同志參加和贊成,光他們兩個人也不行﹔但是,他們兩個人是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分化出來的,作用很大。從長征一開始,王稼祥同志就開始反對第三次“左”傾路線了。(參見《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5年版,第 231頁。)1964年11月,毛澤東為遵義會議會址題字。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