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擁抱到決裂——毛澤東與張國燾(之六)

少華

2015年02月10日11: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告誡全黨,對張(國燾)不能“求善太急”

距離陝北越近,張國燾心情越是忐忑。

1936年10月10日,他致電中央,提出盡早與毛澤東見面,詢問會面地點。

當時,毛澤東和中央機關駐在保安,路途較遠,彭德懷帶領的紅一方面軍前敵指揮部駐打拉池,距會寧僅兩日路程。中央決定先派彭德懷代表紅一方面軍主動去會寧會晤張國燾、朱德,然后再派周恩來代表中央從保安前往迎接。

對於處境困窘的張國燾,毛澤東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度、寬容和耐心。他幾次致電脾氣火爆的彭德懷:“為求黨與紅軍的真正統一與順利執行當前的任務,對國燾與其他同志不可求善太急。我們的政策應表示他們的信任。准備經過長期過程,使國燾及其他干部逐漸進步,估計他們是可能進步的。”

據楊尚昆回憶,毛澤東對派出去迎接張國燾的干部,交待細到了稱謂上:

三軍會師時,中央在保安,毛主席派周恩來去把朱總司令和張國燾接來,要我也去。臨走時,我去向毛主席請示,還有什麼事要交待。主席囑咐我說:你見到張國燾,切記要叫他總政委,不要國燾、國燾地隨便叫。他知道我和張國燾在上海一起工作過,比較熟。可見毛主席當時對處理張國燾的問題很謹慎,因為當時四方面軍不少同志對張國燾的面目還沒有認識清楚。

如何處理同張國燾的關系,中央政治局常委於10月14日和16日召開兩次會議,確定了三條原則:

一是通過張國燾整理紅四方面軍。毛澤東在發言中指出:紅四方面軍擁護中央是有誠意的,對四方面軍應該有個整理,並且應該經過張國燾,才順利些。我們應該幫助他,使他的進步更順利,並經過他將四方面軍整理好。

二是派林育英前去完成政治上統一的任務。由於林育英此前在黨內糾紛中以共產國際代言人的身份擔任“調人”的角色,張國燾要求在與中央會面之前先與林育英晤談。中央常委會決定派林育英前去四方面軍,完成政治方面的統一,將四方面軍的政治、軍事、文化水平提高一步。毛澤東叮囑林育英:“關於國燾過去錯誤的性質和程度,原則上是不說的。”

三是重申張國燾總政委的職權,由總司令、總政委指揮全軍。中央在10月11日發出指示:“現三個方面軍已完全會合,新的偉大戰斗即將開始,為統一指揮起見,擬請朱、張同志以總司令、總政委的名義,依照中央與軍委的決定,組織指揮三個方面軍之前線作戰事宜。”這實際上是賦予了張國燾前敵總指揮的實際領導權限。

在獲知中央善意后,張國燾情緒得到最大程度的平復。此后三站,他分別見到中央前來迎接的重要將領和高級干部,又開始了另外一個層面的擔憂。

張國燾北上的第一站是打拉池,遇到了老部下、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在打拉池,張國燾呆了兩個星期,多次與徐海東交談。在交談中,他得知毛澤東在陝北有了一個新稱呼“大救星”,原因是他剛到陝北,就下令“刀下留人”,把被政治保衛局拘禁、准備處決的陝北紅軍領導人劉志丹、高崗等人都救了下來。

徐海東仍然稱呼張國燾為“張主席”,態度一如過去那樣謙遜,但他分手前的勸告很有意味:“團結是生路,分歧是死路。”

接下來的一站是同心城。這時,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前敵指揮部移駐到了同心城,通過電話與張國燾取得聯系,表示准備去會寧接他。張國燾很大度地表示,還是自己和朱總司令親自來。

兩人一見面就擦出火花。彭德懷寒暄后,在隊伍中找不到徐向前和陳昌浩的身影,問道:“向前和昌浩同志呢?”

張國燾說:“他們可能要晚兩天到。”

過了兩天,彭德懷還是沒有收到徐、陳跟進的消息,徑直跑到張國燾的處所,質問到:“陳、徐兩人怎麼還未見到?”

張國燾皺著眉頭說:“他們正在准備渡河事宜,不過來了。”

彭德懷覺得張國燾說的和做的是兩碼事,懷疑他搞鬼,很生氣。

在交談中,彭德懷介紹了中央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策略的轉變,通報紅軍正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戰線。

張國燾一向不喜歡熱衷政治的軍人,對彭德懷印象不好:“這是我與彭德懷第一次共事,我覺得他是一個富有作戰經驗也有政治欲望的一位軍人,他處理軍事問題顯得精明機警,性格倔強自信,他愛談政治,對於西北抗日局面,抱有極大的期待。”

第三站是河連灣,周恩來在此恭候。周恩來通過與張國燾會晤、與四方面軍干部座談、到基層連隊慰問指戰員等形式,介紹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中央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情況。會面前,張國燾還停留在與國民黨、蔣介石作戰和土地革命為核心的階級斗爭的思維上,對於日本侵略軍全面壓迫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華北抗日學生運動高漲、共產國際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貫徹和中共中央關於在西北進行統戰工作的情況,毫無所知或者知之不多。在交談中,多數時間陷入沉默,主要是周恩來侃侃而談,而他扮演著傾聽者和提問者的角色。他突然覺得世道變了,他已經落伍了。

盡管有落伍之感,但張國燾仍然底氣充足。

三軍會師后,從實力上講,仍然是四方面軍一支獨大。1936年10月,中央軍委對各部人員進行統計,結果是,紅一方面軍和軍委直屬隊共2.2萬人(包括紅軍大學800人),陝甘寧地方紅軍8000人(另外在陝南有2000人),紅二方面軍1.1萬人,紅四方面軍及總司令部直屬隊3.8萬人。

在全國8萬紅軍中,紅四方面軍約佔50%,是紅一、紅二方面軍的總和。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張國燾之所以一再隱忍,告誡全黨不能求善太急,既是出於更好地團結同志的良好願望,也是出於尊重當時的軍事力量現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