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周書羽
樹立榜樣:“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冀察邊區”
1937年9月初,改編完成的八路軍3個師陸續東渡黃河,按預定計劃,向以恆山山脈為中心的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集結。
這時,正值日軍沿津浦、平漢、同蒲三線大舉進攻華北,其西線部隊正以兩翼迂回包圍之勢,向大同、平型關急進,企圖直取太原。我軍如仍按原計劃全部集結於晉東北地區,勢必陷入敵之戰略包圍之中。毛澤東看清戰局的重大變化,及時改變原定部署。9月16日,毛澤東致電朱德、任弼時:“擬以百十五師位於晉東北,以五台為活動重心,暫時在靈丘、淶源,不利時逐漸南移,改以太行山脈為活動地區。百二十師位於晉西北,以管涔山脈及呂梁山脈之北部為活動地區。以百二十九師位於晉南,以太岳山脈為活動地區。”這幾個地區,后來成為八路軍在山西敵后堅持抗戰的主要支撐點。
11月太原失陷后,國民黨軍隊大部撤至晉南、晉西。為堅持華北抗戰,創建根據地,毛澤東接連發出指示,指出:山西國民黨各軍大潰,“正規戰爭結束,剩下的只是紅軍為主的游擊戰爭了”。“紅軍的任務在於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游擊根據地,發動民眾,收編潰軍,擴大自己,自給自足,不靠別人,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促成改造國民黨,改造政府,改造軍隊,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
毛澤東還作出具體指示:第一一五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聶榮臻率領繼續留在晉東北,以五台山為中心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該師主力則從晉東北開赴晉西南地區,創建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一二○師以管涔山脈為中心開創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一二九師沿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脈,開辟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戰略部署,八路軍各部迅速分別開赴指定地區。到1938年2月,三大主力部隊基本實現戰略展開,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雛形已經形成。這4個區域相互呼應,對日軍已佔領的華北主要交通線和中心城市形成包圍或側面威脅之勢,可謂4個活的“棋眼”。
此時,中共第一塊敵后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已經初步建立起來。
晉察冀根據地處於山西、河北、察哈爾三省交界一帶的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八路軍可出一部於敵后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1937年9月,一一五師到晉東北后,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等,指出:“山西地方黨目前應全力布置恆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爭,而重點於五台山脈,因該處可得閻楊更多協助,將來可向北恆山山脈發展。因此,該處應設置軍政委員會一類的領導機關,應選擇能獨立領導黨政軍各方面之干部,應立即開始普遍地組織地方支隊(部)及群眾組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平型關戰役結束,一一五師政委聶榮臻率領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等共約3000人,以五台山為中心,分向四面發展,實施戰略展開,開辟根據地。
日軍進軍山西后,國民黨軍隊紛紛撤退,晉察冀地區多數縣城已被敵人佔領,隻有五台、平魯數縣及其他各縣的鄉村未被日軍鐵蹄蹂躪,一些散兵游勇乘機作惡,為非作歹,漢奸到處造謠欺騙,社會秩序極度混亂。
八路軍的到來讓滿懷國仇家恨的敵佔區人民看到了希望。聶榮臻率領部隊開展機動靈活游擊戰,趁敵人后方空虛之機收復多座縣城,並在各地大力組織戰地動員委員會和游擊隊,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設4個軍分區。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選舉產生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各級政權進行了改選,統一了政策法令,採取發展生產、減租減息、發行邊幣、保証軍需等有利於抗日的措施。八路軍還改編了當地的抗日武裝,部隊迅速擴大。2月,邊區軍民粉碎了日軍2萬多兵力的8路圍攻,恢復了晉北、冀西、冀中、察南的50余縣,站穩了腳跟。
在1938年2月28日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他關於迅速展開兵力、建立多處能獨立作戰的根據地的基本設想。他特別舉晉察冀根據地作為例証,說明“聶榮臻是典型的區域”。后來又親筆題詞:“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冀察邊區。”以晉察冀根據地為榜樣,八路軍和各地民眾起義部隊在華北建立起一個又一個抗日根據地,並不斷發展壯大。
進軍平原:“堅持平原地區的游擊戰”,開創根據地
1938年春,日軍採取南北對進的方針夾擊徐州,華北日軍主力被抽調南下,造成河北、山東等平原地區兵力空虛,為已經在山區站穩了腳跟的八路軍向華北敵后更廣闊的地域發展帶來了機遇。毛澤東立刻調整部署,作出從華北山地進入到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重大決策。4月21日,毛澤東同張聞天、劉少奇向八路軍總部發出開展平原游擊戰的指示,指出:“根據抗戰以來經驗,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面深入群眾工作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廣大的平原地區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堅持平原地區的游擊戰,也是可能的。”“在收復的地區應即建立政府,設法多少恢復當地的抗日秩序,這些政府由上級或司令部委任,或由民眾團體推選,都跟隨一個游擊隊行動,發布簡單的布告與法令,組織民眾抗日斗爭,鎮壓漢奸,保護民眾利益,幫助部隊籌措給養等。”
第二天,八路軍總部根據這個指示精神,立刻電令第一二九師主力和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一部迅速從太行山區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鐵路沿線展開。不久,又令宋時輪、鄧華兩支隊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熱南、察東北創建抗日根據地。從此,抗日游擊戰爭在華北平原上逐步開展起來。
5月19日,徐州失守。對戰局下一步究竟如何發展,黨內出現不同的認識。有的人一度估計日軍在打通津浦鐵路后將把主力轉向華北,肅清后方,游擊戰爭將面對空前嚴重的困難,不宜廣泛發展。
毛澤東審時度勢,冷靜地指出:日軍主力轉向華北“這一步驟的到來將稍后”。目前日軍進攻的目標是武漢、廣州。他由此得出結論:“華北游擊戰爭還是廣泛開展的有利時機。”
6月武漢會戰開始后,日軍后方空虛又疏於戒備。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11月下旬,八路軍各部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第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第一二○師主力進入冀中,第一一五師主力進入山東,它所屬的第三四四旅進入冀魯豫地區開辟新的根據地。這也是對正面戰場上友軍作戰的配合和支援。
到1938年底,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一大批敵后抗日根據地在山地、平原、湖汊地區創建起來了。
“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蘇北根據地連成一片
在指導華北敵后根據地的同時,毛澤東也在關注著華中地區的形勢發展。華中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交通發達,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價值,是敵、頑、我三方必爭之地。1937年11月、12月,日軍佔領上海、南京,國民政府才被迫同意改編南方紅軍游擊隊。12月,新四軍軍部成立,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938年2月15日,新四軍各支隊開始集中,毛澤東即對新四軍的部署和最佳發展地區電示項英、陳毅:新四軍應“力爭集中蘇浙皖邊發展游擊戰。但在目前,最有利於發展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礎”。5月4日,徐州戰役正激烈進行,毛澤東又致電項英:“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是完全有希望的。”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4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派出先遣支隊向蘇南開動。隨后,新四軍4個支隊分別向蘇南、皖中、豫東敵后地區展開。10月武漢失陷后,從武漢到長江下游及整個津浦路東地區,重要城鎮及交通要道均為日軍佔領。國民黨軍隊並沒有完全撤出華中,桂系部隊、顧祝同部隊及江蘇、湖北、安徽地方軍等部控制了華中敵后的一些地方。
10月,毛澤東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了在華中敵后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說,應把敵后游擊戰爭大體分為兩種地區:“一種是游擊戰爭充分發展了的地區如華北,主要方針是鞏固已經建立了的基礎,以准備新階段中能夠戰勝敵之殘酷進攻,堅持根據地。又一種是游擊戰爭尚未充分發展,或正開始發展的地區,如華中一帶,主要方針是迅速地發展游擊戰爭,以免敵人回師時游擊戰爭發展的困難。”他從而提出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並得到了全會批准。
至1939年底,依據中共中央、毛澤東規定的戰略任務,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蘇南、皖東、皖中、豫皖蘇等根據地。1940年以后,華中地區呈現出復雜的斗爭形勢,日偽派軍加緊對我華中根據地的“掃蕩”。國民黨於1939年1月通過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企圖在華中發動新的反共高潮。1940年1月,黨中央、毛澤東適時地發出重要指示:“在全國未公開投降以前,即現在的抗日反共局面繼續下去的形勢下面,新四軍大江南北部隊,應在現地區力求發展,發展當然會引起磨擦,但隻有發展力量,給磨擦者以反打擊,給武裝進攻者以反攻,才能鞏固自己,堅持陣地和克服投降危險”,“如不斗爭,不足以鞏固統一團結和堅持抗戰”。面對日益嚴峻的局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一方面調遣八路軍主力部隊南下,協同新四軍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一方面督促東南局及新四軍的主要負責人執行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沖破國民黨的限制,在敵后建立根據地。1940年5月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東南局的指示,強調根據地應“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
當然,毛澤東反對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根據地,他一再強調:“因蔣是站在反日立場上,我不能在南方國民黨地區進行任何游擊戰爭。”由於採取了上述有力措施,八路軍、新四軍很快在蘇北打開了新局面。經過1940年10月的黃橋決戰,蘇北的八路軍部隊和新四軍部隊在東台縣馬駒鎮勝利會師,蘇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使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著眼華南:“必須建立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華南廣大國土淪入敵手。中共廣東省委按中央的指示,建立群眾性抗日武裝自衛團體,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很快,在東江地區,建立了以曾生為領導的惠寶人民武裝游擊總隊和以王作堯為領導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后來發展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珠江三角洲,也先后建立了廣州郊區抗日義勇軍、順德抗日游擊隊和中山抗日游擊隊3支人民抗日武裝(后來發展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海南島,瓊崖紅軍經過同國民黨當局談判,改編為廣東省第十四統率區民眾抗日自衛團獨立隊(后來發展為廣東省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
在華南的中共抗日武裝,雖然位置上遠離中央,有時信息隔絕,但是他們結合華南實際,貫徹執行毛澤東開展游擊戰、創建根據地的戰略戰術思想,堅持了敵后抗戰。在革命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也多次給予他們重要指示。
1940年1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孤島奮戰的瓊崖縱隊:因在任何條件下,日本必佔瓊崖不退,瓊崖特委應作長期堅持計劃。其一,要從抗日大局出發,堅持團結,共同抗日﹔其二,“對瓊崖要放手的干”,“不顧國民黨的任何阻礙”,應比廣東其他地區更放開手腳﹔其三,“要把瓊島創造為爭取九百萬南洋華僑的中心根據地”﹔其四,對瓊崖反共逆流“須隨時警惕,給予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
關於瓊崖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中央指示瓊崖特委絲毫不要依靠國民黨發餉,要依靠人民籌給,一切自力更生。隨后又指示瓊崖特委從收救國公糧、收各種捐稅及發展人民生產中去解決長期給養問題。
1940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瓊崖特委代表李明、黎明時,還就瓊崖革命斗爭方略、路徑作了重要指示,指出:“瓊崖有黨、有軍隊、也有群眾,但缺少政權。要堅持長期斗爭,必須建立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按照毛澤東的指示,以馮白駒為核心的瓊崖特委加快政權建設步伐。至抗戰勝利時,全瓊除保亭、樂東兩縣外,各縣均有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國民黨在海南島不但不積極抗日,反而不斷制造磨擦。在瓊崖共產黨人與國民黨頑固派作斗爭的關鍵時刻,11月23日,毛澤東親自擬寫電文,指示:“……頑軍有向你們進攻可能,你們應從軍事上政治上加緊准備粉碎其進攻。其方法是待其進攻時,集中主力打其一部,各個擊破之。”根據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瓊崖特委召開會議,決定武裝保衛美合根據地。特委一方面調整兵力部署並對瓊文地區的斗爭作出安排,一方面發動大家挖戰壕,削竹簽,設障礙,准備打退進犯之敵。
電報發出的當天,黨中央又發出第二封緊急電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詢問瓊崖總隊的人數、槍數、編制、駐地、團以上軍政指揮人員、黨員成分及戰斗力,軍隊的政治工作,敵軍分布及數量,友軍及頑固派軍隊的分布及數量。很顯然,對瓊崖革命形勢和瓊崖黨組織、軍隊應對嚴峻形勢的能力,黨中央和毛澤東極其關切。果然不出所料,12月15日,震驚全瓊的“美合事變”爆發。
根據“美合事變”后瓊崖的形勢,12月28日,中央書記處又對瓊崖作出“必須給以堅決的回擊”“立即發表告瓊崖及海內外同胞書”“作深入廣泛的宣傳工作和統戰工作”等指示。
華南人民抗日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在日軍南侵后的6年中,根據毛澤東關於抗日戰爭必須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戰略思想,從華南斗爭的實際出發,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先后建立了東江、珠江、瓊崖等抗日根據地。
到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已經由抗戰開始的1塊(陝甘寧邊區)發展到19塊,包括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晉綏、冀熱區、山東、蘇北、蘇中、蘇浙皖、浙東、淮南、淮北、皖中、河南、鄂豫皖、湘鄂贛、東江、瓊崖等,組成戰略上與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相配合的華北、華中、華南三大敵后戰場。中共黨員由4萬人發展到130萬,人民軍隊由幾萬人發展到127萬,根據地的人口由150萬發展到1億。在被國民黨丟棄而為日寇佔領的大小城市,無不處於抗日根據地的包圍之中。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說:“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現在這樣強大過,革命根據地從來沒有現在這樣多的人口和這樣大的軍隊,中國共產黨在日本和國民黨統治區域的人民中的威信也以現在為最高。”
在中日對弈的這盤大棋中,由於毛澤東高瞻遠矚,棋高一著,善於以敵后根據地“做眼”,日寇被分割包圍,最終被趕出中國,國民黨頑固派借戰爭削弱共產黨武裝力量的企圖化為泡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