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許世友與長山列島戰役

何立波

2015年04月21日09: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長山列島(俗稱長山島)仍被國民黨一股殘余部隊所盤踞。國民黨殘部倚仗海洋天險、海防要沖,在島上構筑起嚴密的防御工事,封鎖我海上運輸線,對從港澳經海上來北平參加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的民主人士造成威脅。為此,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下令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解放長山列島。這次渡海作戰比后來廣為人知的海南和金門的渡海作戰都要早,是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渡海作戰。擔任這次作戰總指揮的,就是赫赫有名的許世友,他成功創造了陸軍打海軍、木船打軍艦的經典戰例。

國民黨把長山列島作為其在北方海上的反攻基地

長山列島,歷稱廟島群島,俗稱長山島,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5.96平方公裡,全縣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46公裡,隸屬煙台市。長山列島位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處於黃海與渤海交匯處,既是出入渤海的唯一海上通道,也是拱衛京津的門戶,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9年,長山列島為日軍佔據。日軍投降后,八路軍於1945年9月收復該島,后於1947年9月撤出。1947年10月,國民黨整編第八軍進佔長山島,后由國民黨海軍接防,由國民黨海軍巡防處陸戰第二團、警衛營和還鄉團1600余人據守,配有“美虹”、“泰山”、“中權”等大小艦艇20余艘。他們利用列島封鎖渤海灣,割裂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個解放區的海上聯系,經常出動軍艦捕捉船隻,炮擊沿海,嚴重威脅膠東和東北解放區。

國民黨把長山列島作為其在北方海上的反攻基地,用以封鎖渤海灣,切斷山東和華北、東北的海上聯系,並不時派遣武裝特務騷擾沿海港口。他們狂妄叫囂:“南有台灣,北有長山,國軍防御,固若金湯。”妄圖伺機對我解放區反攻,以“光復”大陸。

對人民解放軍而言,長山島及周邊島嶼是渤海海峽上的跳板,如果保有這條交通線,遼寧和山東之間不僅物資供應能夠暢通無阻、兵員調配也可以往來自如。過去,這條海路曾經幫助山東八路軍迅速到達東北。而今后,這條海路也可能使得東北解放軍突然出現在山東。

對國民黨軍隊而言,長山列島就像是橫亙在渤海海峽上的鎖鏈,鎖鏈的一頭是不能觸犯的大連和旅順、另一頭則是華東解放軍的根據地。如果不切斷這條鎖鏈,國民黨海軍就隻能龜縮在美軍保護下的青島基地,前往渤海的時候必須繞道膠東半島的最東端、還必須攜帶雙程的燃料和給養,不僅航行時間長、還容易在中途受到攻擊。如果解放軍再在長山島上設置大口徑炮台,那將立刻使得國軍艦隊無法進入渤海,等於是一舉切斷了秦皇島、葫蘆島、營口和天津大沽港的海上通道———前景十分恐怖。

許世友對海戰的充分准備

為消滅盤踞在長山島的殘敵,華東軍區決定發動長山島戰役,解放長山列島。為了解放長山列島,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山東省人民政府、膠東區黨委都在戰前發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命令。煙台市沿海各縣,按照膠東區黨委的部署在船隻、船工、水手、糧秣等物資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備。

解放長山島戰役,是山東省內最后一次對敵作戰,也是我軍第一次渡海作戰。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山東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視,為獲全勝連續發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命令。

1948年3月17日,中共長山島特區工委指示東北和膠東各工作點,向駐長山島國民黨軍和還鄉團開展政治攻勢,用宣傳品和警告信,宣傳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形勢,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警告他們停止作惡,立功贖罪。同時,進一步加強統戰工作,在國民黨地方政權、軍隊和自衛隊中發展統戰關系。到5月份,已建立統戰關系70處。1949年1月15日、20日,中共北海地委兩次指示長山島特區工委,要把工作重點轉向准備解放長山島這方面來。具體的工作任務是:(一)全面向島內展開政治攻勢。(二)對群眾進行政策教育,特別是對在島外的漁民、難民進行教育,以達到有准備、有秩序地接收長山島。

1949年7月12日,山東軍區作出具體部署,派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許世友、參謀處長劉雲鵬和政治部秘書長孫曉風等到達黃縣城,組成“長山島戰役前方指揮部”,許世友任指揮。隨后,前方指揮部由黃縣遷往蓬萊城南司家庄村。同日,北海專署成立了“解放長山島北海區支前指揮部”,負責供給、糧務、民工、船務、收俘等支援工作。1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成立了“長山島戰役支前辦事處”,由膠東行署副主任劉仲益任主任。辦事處下設船務、糧秣、財政等科及濰縣辦事處,並在蓬萊縣的劉家旺、欒家口、蓬萊縣城設立轉運站。

7月16日,前方指揮部召開參戰部隊師團營三級干部會議,分析敵我雙方形勢,研究制定作戰方案。會議確定長山島戰役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華東野戰軍第二十四軍七十二師兩個團和炮團三連先攻下長山島,然后佔領北長山島﹔以警備第四旅兩個營和山炮、迫擊炮各一個連佔領大小黑山島和廟島﹔以警備第五旅兩個連佔領大小竹山島,以此為依托,保障主攻部隊的右翼安全。第二步,依托已佔領的島嶼,攻佔北部的5個島嶼。榴炮團兩個營集中使用,配置在蓬萊閣左右,東至抹直口西至西庄一帶,掩護攻擊部隊登陸﹔警備第四旅8門榴炮配於蓬萊城西黑峰台左右,警備第五旅3門榴炮配於劉家旺風台山,負責封鎖珍珠門、廟島灣以及大小竹山島以南海面,截擊敵艦。會后,參戰部隊立即進入陣地,炮兵將大炮拉到蓬萊閣西的老柏山上,登陸部隊進入作戰陣地。

對這次渡海作戰,許世友慎之又慎,他確立的作戰方針是:“隱蔽接敵,強攻登陸,逐島攻擊,穩步推進。”許世友在指揮長山島戰役中,沉著冷靜,長於謀劃。

在戰前准備階段,許世友親臨前沿察看地形,了解敵情。他找到當地漁民和支前民工,詳細詢問潮汐海流和氣象,就連船工掌舵、搖櫓、撥纜、掌帆等技術,他都要研究明白。他經常和指戰員們一起擺沙盤,設敵陣,研究如何泅渡、搶灘登陸炸敵艦、搶救落水人員等細節,甚至對敵佔島嶼沿岸的礁石、港灣等,都做到了如指掌。他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制定出“隱蔽接敵,強攻登陸,逐島攻擊穩步推進”的作戰方案,受到中央軍委的肯定。

許世友十分清楚,海戰不同於陸戰,如果沒有足夠的渡海運輸工具、技術嫻熟的船工和熟悉海島地形的向導,陸戰部隊再強大也完不成任務。許世友組建了“解放長山島支前委員會和支前指揮部”,在煙台、蓬萊等沿海地區共征集汽船53隻、木帆船600余隻,船工2500余名,還選配了近百名熟悉地形、島情和富有經驗的黨員、干部、民兵為參戰部隊當向導。

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已掌握的潮汐規律,許世友將我軍渡海攻島的時間定在7月31日。為使戰前准備更加充分,許世友的指揮所推移至前沿,參戰部隊抓緊時間進行戰前訓練和渡海演習。

到7月中旬,我主攻部隊已進入陣地,我炮兵各部也已做好射擊准備,在幾十公裡的海岸線上,集結的大批戰船正嚴陣以待。7月20日下午,許世友命令進行一次強大的試炮射擊。沿岸所有的大炮一齊怒吼,炮彈傾瀉在敵軍佔踞的島嶼上,打得守敵和軍艦亂作一團。

罕見的12級台風襲來,許世友堅持按計劃登陸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7月26日,就在總攻的前夕,一場罕見的12級偏北大風刮來。直至28日,天空風雨雷電交加,我軍准備參戰的幾百隻木帆船幾乎全被巨浪拋上了海灘。風后的海岸線上,到處都是破損不堪的漁船,這場台風有弊也有利,它給我軍攻島作戰增大了難度,但是也讓島上國民黨守軍產生了僥幸心理,造成了守備上的思想麻痺和鬆懈。

許世友在認真聽取了沿海災情的匯報后,果斷決定:“我們要堅決地打!船壞了算什麼,可以再修,我們決心不變,到時就發起攻擊!”於是,一個新的作戰補救計劃在各級實施展開。各參戰部隊和民工根據上級指揮部的時限要求,一場爭分奪秒的搶修船隻戰斗打響了。經過我參戰軍民5晝夜的連續奮戰,被損壞的船隻全部修好。同時上級又從煙台、龍口一帶調來補充船隻200余艘。至8月9日,我被台風破壞了的海上輸送能力得以恢復,攻島作戰准備工作一切就緒,我軍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8月11日,許世友下達了渡海攻島作戰命令。這時,正幸災樂禍的國民黨長山守敵,他們做夢也想不到我軍會如此閃電般的恢復作戰能力。

不料,到夜裡22時左右,我軍船隊航渡至一半路程時,風突然停了。船速驟減,船隊擱置在20公裡寬的海峽中間左右漂浮,登陸攻擊部隊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時,如果被島上敵人發現或是登陸時間延續到翌日天亮,我軍渡海部隊將付出巨大代價。

面對困境險情,許世友果斷地命令部隊:“搖櫓劃槳,用鐵鍬劃,用手劃,全力劃進!”於是,我航渡船隊在人力的劃動下,緩慢地向既定目標前進。堅持到后半夜,海面上的西南勁風又起,我軍的船速大為加快。

到凌晨2點左右,在國民黨守島部隊還在睡夢中時,我先頭部隊順利搶灘登陸,一串紅色的信號彈騰空而起,給期待登陸成功的人們帶來勝利的喜訊。隨著許世友的一聲命令,我軍各炮群齊聲怒吼。一發發炮彈劃破長空,掠過海峽,准確地擊中島上敵人各軍事目標。

臨戰階段,許世友又採取聲東擊西,以詐取勝的策略

在渡海作戰中,國民黨的軍艦對我輸送木船威脅最大。長島守敵不但擁有“中權”、“美宏”號炮艦,還有“太和”、“太照”號運輸艦和8艘炮艇。作為渡海作戰的總指揮許世友,對敵情早已了然於胸。他認為,要取得渡海作戰的勝利,首先要戰勝敵艦。為分散敵艦的注意力,他安排部隊施放炸藥包制造聲響、打信號彈假進攻,並以頻繁不斷的冷炮和試射對敵射擊﹔還用馬拉著樹,沿公路來回奔跑,造成我軍調動之假象,旨在迷惑和調動敵艦。逐步使敵艦在海上東來西去,顧了這頭顧不上那頭,在疲於奔命中,一點點麻痺起來。

到了臨戰階段,許世友又採取聲東擊西,以詐取勝的策略。在我主力部隊出發攻打長島之前,我左翼部隊警備四旅,首先奉命佯攻大、小黑山島,以誘敵艦增援。當敵艦發現中計后,我主攻部隊已在南長山島打響了,當敵艦准備增援時,又被我左翼部隊的炮火攔截在珍珠門水道以外,他們隻好無奈地在主戰場的圈外打轉轉。

8月12日凌晨,當主攻部隊悄悄靠近南長山島時,從蓬萊西庄至欒家口幾十裡長的海岸線上,我軍炮火齊鳴,頓時,南長山島上和岸邊一片火海,敵前沿陣地大部分被我軍摧毀。3時20分,我主攻部隊相繼登陸。搶佔灘頭之后,立即兵分三路向島內縱深發展。14時我主攻部隊乘勝進軍佔領北長山島。23時,左翼部隊又佔領廟島,長島全部解放。

由於我軍在解放長島的戰役中戰斗決心堅決,籌劃准備工作細致,參戰指戰員勇敢機智,后勤保障得力,軍民同心同德,以較小的代價換來長山列島的勝利解放。此戰,我軍斃敵200余人,俘敵1305人,繳獲艦艇10艘,火炮15門,各類槍支1200余支和大批彈藥物資,為我軍進行渡海作戰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支援長山島戰役中,煙台、蓬萊、黃縣的船工們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不顧個人安危,揚帆劃槳,奮勇向前,不少船工脫掉上衣,光著膀子,拼命搖櫓。8月11日,戰船快靠岸時,由於水淺礁多,船速減慢,敵人火力更加密集,船工們紛紛跳入海中,推船前進。蓬萊縣山后陳家船工楊福亭和楊作成父子同推一隻船,父親楊福亭不幸中彈倒於海中,楊作成忍悲含淚,繼續推船,待把戰士送上岸再回頭尋找父親時,其父已停止呼吸。劉家旺村船工謝肇岩帶領24名精壯船工組成的敢死隊,分乘8隻木船,每隻船上裝有25公斤重的炸藥包兩個,由解放軍戰士乘機動船拖帶護航,前往襲擊敵主艦“美虹”號等。由於敵艦已逃竄,他們將船駛向南長山的謝家庄海域,冒著敵人的炮火將解放軍戰士全部送上海岸。為此,山東省人民政府支前辦事處為謝肇岩記特等功。在警備第四旅實施登陸時,跎磯島船老大吳遠美和指戰員一起跳入海中,冒著敵人炮火,搶佔灘頭陣地,為奪取勝利搶得先機。為此,吳遠美榮立支前特等功。廟島鄉鄉長張華樂擔任一個連的海上向導,當戰船駛近了孫家南灘准備登陸時,遇到敵人的炮火攔截,我戰船桅斷帆落,船隻停在海中,兩名戰士和兩名船工中彈犧牲。在這危急時刻,孫華樂一人扛起鐵錨,帶著纜繩跳下戰船,冒著敵人炮火,涉水走向海岸,把鐵錨牢牢固定在灘頭。這時船上戰士奮力收纜,把戰船拽到岸邊,抓住戰機,涉水上岸,一舉殲滅了灘頭守敵,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攻佔長山列島之戰,是人民解放軍首次渡海登陸作戰,是在沒有海軍和缺乏渡海作戰經驗的條件下,採取主力兵團、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體制,運用步炮協同、帆船夜襲的戰法,首創了“陸軍打海軍,帆船打軍艦”的成功戰例。

這一仗,為此后我軍用木船渡海,舉行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樹立了信心,積累了經驗,意義深遠。1949年9月4日,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特地轉發山東軍區《長山列島海上作戰經驗》,供沿海部隊海上作戰參考。

長山列島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山東全境的解放,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北部沿海的封鎖,打通了東北、華北、華東三大解放區的海上運輸通道。這不僅對繁榮經濟、發展外貿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保衛海防、鞏固國防有著重要價值,更充分証明了解放軍不僅能在陸上殲滅優勢的敵人,而且能進行更復雜更困難的海上作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