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
頑強的沁源圍困戰
1941年,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前右)和參謀長周希漢(前左)在攻打榆社前小憩
1941年8月,陳賡擔任新組建的太岳縱隊司令員兼太岳軍區司令員,領導著三八六旅、決死一縱隊、二一二旅等主力部隊和整個太岳區軍民,對日軍所謂軍事政治經濟“總體戰”,開展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然而,根據地的形勢卻越來越嚴峻。日軍在遭受百團大戰重大打擊后,以“鐵壁合圍、反復合擊”的戰術瘋狂向太岳根據地進行報復。此間,陳賡和太岳區委書記薄一波一同召開了聯席會議,確定了新時期的斗爭策略。他們特別研究了沁源的斗爭形勢。沁源本是位於山西長治地區最西部的偏遠山區縣,1937年底,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在這個偏僻的山城開辟了太岳根據地,沁源從此成為日軍“掃蕩”的重點地區。日本人的暴行極其殘忍,更加激發了當地人民的抗日決心。1942年10月20日,屢遭失敗的日軍在花谷正少將(九一八事變的直接策劃者之一)率領日偽軍7000余人兵分七路突然“掃蕩”太岳根據地,用重兵佔領沁源,妄圖配合政治上的“懷柔政策”來“蠶食”根據地,建立他們的“治安區”。
中共太岳區黨委、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主要領導人薄一波、陳賡等及時分析了沁源敵我雙方斗爭的實際情況。經過反復考慮、權衡利弊后,作出決定:對於盤踞沁源的日軍不再使用“兩面政權”的斗爭策略,而是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長期圍困、逼走敵人”的斗爭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沁源縣城及其他各據點周圍的群眾全部動員轉移出來,實行徹底的空室清野,給入侵的日軍留下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並對其主要補給線實行徹底性破壞,斷絕其交通運輸,最終迫使敵人退出根據地。這是一個帶有創造性的重大決策
1942年11月11日,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發出圍困腹地之敵、斷其補給線的指示,陳賡命令在外線作戰的決死第一旅三十八團調回沁源,執行長期圍困沁源之敵的任務。同時,中共太岳區黨委指示沁源縣委要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依靠廣大群眾,廣泛開展人民游擊戰爭,實行長期圍困,戰勝敵人。另外,中共太岳區黨委、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還決定,撤銷原來的反“掃蕩”指揮部,成立以中共沁源縣委為核心的沁源對敵圍困斗爭指揮部,以太岳縱隊決死第一旅為主參加圍困斗爭。不久,沁源各地原來成立的反“掃蕩”指揮部也相應地改為“對敵圍困斗爭指揮部”。
11月下旬,沁源對敵圍困斗爭指揮部根據全縣的行政區劃(當時沁源分為三區一鎮)、地形及日軍兵力駐扎等情況,作出了圍困敵人的軍事部署。圍困據點之敵的任務主要由第三十八、第二十五團負責。第五十九團、洪趙支隊則奉命在“二沁大道”南北及沁源與沁縣、沁源與綿上交界地區開展游擊戰,配合第二十五、第三十八團的圍困斗爭。
附近的部隊、民兵全部動員起來。沁源外的交通要道“二沁大道”(沁源到沁縣)長達近百裡的交通線兩旁10裡以內,15000名群眾迅速實行了有組織的大轉移,1600平方公裡的地方成了“沒有人的世界”。群眾自動毀掉不能帶走的東西,連村裡的水井也填平或者倒入糞便。他們背井離鄉,備嘗艱苦,敵人不退,絕不回家。
日軍佔領沁源后,從臨汾到屯留的臨屯公路和從安澤到沁源的安沁大道成為沁源日偽軍最初的主要補給線,同時還起著將太岳軍區南北分割的作用。八路軍太岳軍區利用主力部隊配合民兵、群眾,全力開展破路戰。陳賡部署軍區主力第三十八團配合當地抗日政府和地方武裝參加破路作戰。12月的一天夜裡,第三十八團六連的戰士埋伏在周西嶺大道兩側,縣大隊和城烏鎮的民兵也在周西嶺參加了伏擊日軍運輸隊作戰。他們在樹林子裡藏了一夜,等到天光大亮也沒有動靜。12月的太岳山區,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大家估計敵人大概不會來了。其實當時從沁源城關出發的日偽軍約一個中隊正押著30多個農夫,百余匹馱騾,正向伏擊圈內靠近。他們由於多次遭受埋伏,行進間隊伍兩翼不時派出人馬佔領道路兩側制高點,交替掩護運輸隊前進,這才讓伏擊部隊的戰士和民兵覺得敵人不會來了。但是,第三十八團的領導有作戰經驗,有可靠情報,讓大家堅守、等待。戰斗很快打響,震耳的槍炮聲連成一片,戰斗隻持續了半個小時就將敵人基本消滅。民兵們趕快拿戰利品,拿了東西馬上離開,防止后續敵軍報復。這場在周西嶺進行的僅30分鐘的戰斗,不但殲滅日軍隊長以下共60余名官兵,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20余支,騾馬48匹及手榴彈、望遠鏡,以及運輸隊運送的全部物資和糧食、被服等。類似的大小戰斗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最終迫使日軍放棄安沁大道補給線,放棄了在補給線上的中峪店據點。日軍唯一與外界的通道最終隻剩下從沁源到沁縣的“二沁大道”。據點內的日偽軍陷入恐慌和飢饉之中。
1943年10月17日,太岳軍區司令部情報科長劉桂衡半夜收到臨汾城內傳來的情報:東京日軍參謀本部,從華北各地抽調旅長、聯隊長和少佐百余人及軍官學校學員共180余人,組成軍官戰地參觀團,由旅團長服部直臣少將率領,乘汽車沿臨屯公路進入太岳區,作戰地實地參觀,領略岡村寧次司令官的軍事杰作。陳賡得知來自敵人內部的情報十分可靠,正巧第三八六旅旅長王近山率領一十六團赴延安在臨汾停留。於是,陳賡十萬火急命令,要王近山率領一十六團於臨屯公路上設伏,務必全殲這個日軍參觀團。
王近山接到命令,向一十六團的官兵動員:殲滅這麼多的日軍將校軍官,等於消滅5萬日軍。我們要給敵人一顆足以震撼其大本營的重磅炸彈。他在與當地干部以及全團連以上干部秘密偵察完地形后,再次收到到太岳軍區情報科長劉桂衡從戰地轉來的雞毛信:臨汾城裡戰地參觀團已編好,由3輛吉普和10輛大篷卡車組成的車隊24日晨將沿臨屯公路向太岳根據地開進。王近山旅長當即下令,午夜前吃飽飯,12點准時出發,24日凌晨部隊進入日軍在韓略據點附近的設伏區。這實在是一個令日軍想不到的大膽舉措。全團官兵在曠野隱蔽了8個小時,無一人暴露自己。上午8時,洪洞縣曲亭方向公路上塵土飛揚,敵人觀戰團過來了。8時20分,插著太陽旗的車隊進入我軍伏擊圈,3輛吉普車在前,10輛大篷卡車隨后緊密銜接,快速前進。伏擊部隊突然用密集火力向敵人開火,整個車隊陷入我軍的火網之中。日軍指揮官服部直臣少將看到逃生無望,舉刀剖腹自殺。一個半小時內,除3個鑽進公路下狼窩洞裡的日軍逃生外,180多個日軍將校軍官全部被打死,僅戰刀就繳獲百余把。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