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章 局部抗戰的興起

三、東北淪陷與東北人民的英勇斗爭【2】

2015年05月26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偽滿洲國的成立和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殘酷殖民統治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佔中國東北各省后,為了變東北為其殖民地,並使它成為進一步擴張的主要基地,對東北進行了極其殘暴的殖民統治和掠奪。

日本佔領東北以后,其統治集團曾反復醞釀過對東北殖民統治的形式問題。日本軍部提出了三種方案:一是扶植漢奸集團,建立名義上歸中國中央政府管轄的親日新政權﹔二是建立傀儡政權,即脫離中國本土的所謂獨立國家﹔三是將中國東北並入日本版圖,建立日本人的直接統治。

9月22日上午8時,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少將召集關東軍參謀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石原莞爾、片倉衷等人開會,決定實行第二種方案。根據會議決定,關東軍制定了《滿蒙問題解決方案》。這個方案,規定建立由日本支持,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及蒙古,以宣統皇帝為元首的中國政權。它還規定這個政權的國防和外交由日本帝國掌管,交通、通信的主要部分也加以管理,而在國防和外交等方面所需要的經費由新政權負擔。

為實現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的方案,日本侵略者在武裝佔領東北的同時就進行了一系列活動。

日本建立偽滿洲國的第一步,是先成立省、縣等各級偽政權。第一個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是吉林軍署參謀長熙洽。為了借助日本的力量,達到復辟清室的目的,熙洽拱手將吉林奉送給關東軍。接著,熙洽又主動充當日本走狗,與關東軍共同策劃在吉林成立傀儡政權。9月28日,熙洽就任偽吉林省長官,宣布脫離國民政府“獨立”,成立東北第一個省級偽政權。在遼寧省,關東軍於9月24日成立以漢奸袁金鎧為頭目的“奉天地自治維持會”(后改稱“遼寧省維持委員會”),宣布脫離國民政府,建立“獨立”政權,宣告了遼寧省偽政權的建立。11月20日,關東軍將遼寧省改為奉天省,解散維持會,任命前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為偽奉天省長。這是日本在東北扶植的第二個省級偽政權。東省特別行政區長官張景惠早就是一個與日本勾勾搭搭的親日派,九一八事變時他正在沈陽。在坂垣的策動下,9月22日張景惠按照關東軍的旨意,在哈爾濱成立“東省特別區治安維持會”,自任會長。1932年初,張景惠宣布脫離國民政府。這是日本在東北成立的第三個省級偽政權。

1931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后,急於建立傀儡政權,決定由張景惠為“黑龍江省”主席。但張畏懼黑省人民及馬佔山部隊的抗日活動,遲遲未敢就任。直到1932年1月7日,張才在齊齊哈爾發表任職宣言。黑龍江省政權正式成立后,在關東軍的指使下,成立了以村田愨磨為首的6人顧問、秘書班子,操縱“省政府”實權。這是日本在東北扶植的第四個省級偽政權。至此,東北四省區全部成立了偽政權,它為偽滿洲國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關東軍派遣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去天津會見溥儀,謊稱幫助溥儀到東北重新登基,溥儀雖然半信半疑,但由於被復辟欲望所驅使,同意了土肥原的計劃。11月8日,土肥原指使漢奸特務隊在天津制造事端,乘混亂之機將溥儀劫出天津,於11月13日到達營口。11月18日,關東軍將溥儀秘密送到旅順,靜觀待機。

從2月5日至25日,關東軍三宅、坂垣等人與各省偽政權頭目,連日舉行會議。2月17日,關東軍決定成立偽“東北行政委員會”,由張景惠為委員長,具體籌劃建立偽滿洲國事宜。關於偽滿洲國國體問題,關東軍提出實共和制,但溥儀等人極力要求建立帝制。2月22日,坂垣專程到旅順與溥儀進行會談,重申要偽滿洲國實行共和制,溥儀必須就任偽滿洲國“執政”。2月25日,經日本內閣和軍部同意,關東軍提出建立偽滿洲國的最后方案,規定“滿洲國”國家元首稱“執政”,年號“大同”,以紅藍黑白滿地黃五色旗為“國旗”,以長春為“國都”,改稱新京。

2月29日,關東軍又決定溥儀為偽滿洲國執政,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張景惠為參議府議長。至此,偽滿洲國的籌備工作宣告結束。

3月1日,關東軍發表偽滿洲國“建國宣言”。3月9日,在長春舉行了溥儀就職典禮,溥儀在一批日本文武官員和大小漢奸的簇擁下粉墨登場,就任執政。

10日,溥儀公布了關東軍擬定的“政府”成員名單: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鄭孝胥,民政部總長兼奉天省省長臧式毅,軍政部總長兼黑龍江省省長馬佔山,財政部總長兼吉林省省長熙洽,外交部總長謝介石,司法部總長馮涵清,實業部總長張燕卿,交通部總長丁鑒修。並任命趙欣伯為立法院長,於沖漢為監察院長,張景惠為參議府議長兼北滿特別區長官,湯玉麟為參議府副議長(未到任),袁金鎧、羅振玉、張海鵬、貴福為議員。

同日,溥儀和日本簽訂了一份密約將偽滿洲國的國防、內政及人事任免權全部交給關東軍。其主要內容是:“(1)敝國即‘滿洲國’關於日后之國防及維持治安,委諸貴國,而其所需要經費,均由敝國負擔。(2)敝國承認貴國軍隊凡為國防上所必要,將已修鐵路、港灣、水路、航空等之管理權及新路之修筑,均委諸貴國或貴國所指定之機關。(3)敝國對於貴國軍隊認為必要之各種設施,竭力援助。(4)敝國參議府挑選貴國知名卓識的國民任為參議,其他中央及地方各官署之官吏,亦可任用貴國人,而其人選之選定,由貴軍司令官保薦,其解職亦應商得貴軍司令官之同意。前項參議之人數及參議總數有更改時,若貴國有所建議,則依兩國協議增減之。”這一密約的簽訂,充分說明“滿洲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政權。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把“滿洲國”打扮成“獨立國”,自欺欺人地於同年9月15日表演了一出正式承認“滿洲國”的丑劇。當天,日本關東軍司令兼日駐滿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和“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長春簽訂了《日滿議定書》,其主要內容有:“(1)滿洲國在將來,即日滿兩國尚未另行簽訂約款以前,應確認日本國或日本國臣民在滿洲國領域內根據以往日中兩國間的條約、協定、其他條款以及公私契約所享有的一切權益予以尊重。(2)日本國和滿洲國確認,對於締約國另一方的安寧和存在的威脅,相約兩國共同擔負防衛國家的責任,為此需要日本國軍隊駐扎於滿洲國內”。這樣,就確定了“滿洲國”是日本的軍事佔領殖民地、日本是“滿洲國”的宗主國的地位。

1934年3月,在溥儀的強烈要求下,偽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以出賣主權為代價,滿足了自己的復辟欲望,由執政變成皇帝。偽滿洲國的成立,為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戰爭,提供了前進基地。

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侵略者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控制了這個十足的傀儡政權,使之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推行殘暴的殖民統治的重要工具,在各個方面,實行了嚴格而殘暴的法西斯主義的恐怖統治。

日本侵略者用殘酷的屠殺以及所謂的“治安肅正”、“集團部落”等惡毒手段,鎮壓了東北人民的反抗,強化其武裝佔領。日本當局和壟斷財團通過“滿鐵”、“滿業”等各種機構,貪得無厭地掠奪東北資源,侵佔農民土地,壓榨人民的血汗。同時,日本侵略者還進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妄圖根除中國人民的民族觀念。在日本法西斯的血腥統治下,東北人民備受凌辱和摧殘。

日本侵略者除了在各地駐有關東軍外,還把它的憲兵、警察、特務遍布於東北各城市鄉村,建立起一套警察和特務的體系,實行了恐怖的黑暗統治,動輒以“抗日嫌疑”為罪名屠殺中國人民,在日本統治期間,大規模屠殺中國人民的慘案不斷發生,如1932年6月15日對遼寧省撫順平頂山400多戶共3000多人的大屠殺﹔1932年對今丹東附近南崗頭全村270多人的屠殺﹔1935年對吉林省舒蘭縣長安、萬壽、桂蒙、新安一帶300多戶5000多人的屠殺﹔等等。

在政治上,日本侵略者還普遍實行保甲制,以區為單位組織保,設保長﹔以村或數小村為單位組織甲,設甲長﹔十家為一牌,設牌長。保、甲、牌內各戶互相監督,實行連坐,倘若發現有1戶從事反滿抗日活動或與抗日游擊隊有聯系時,則要株連牌內其他9家,可謂10家連坐,互相監視﹔1家犯法,9家同罪。在農村,日本侵略者為了絞殺抗日聯軍的武裝斗爭和割斷其與人民群眾的魚水聯系,大搞“歸大屯”的恐怖政策,即把住在山溝裡的居民強迫搬到開闊無山地帶,組織所謂“集體農村”(或謂集團部落),周圍筑有五六尺高堡壘,牆上架有鐵絲網,牆外挖有深溝,四周和各門口筑有哨所或炮台,“大屯”內駐有敵偽的地方武裝,出入“大屯”都要憑滿洲政權下發的“良民証”。這種政策首先在1932年從吉林省延邊地區開始實行,1934年12月3日偽滿政權發布了“關於建設集團部落”的通令之后,1935年擴展到奉天、安東等省,到1936年,在黑龍江省廣大地區已普遍推行。據不完全統計,至1938年,日偽在東北各地共建立12500多個集團部落。

日寇還大規模制造“無人區”和“人圈”,熱河承德等10縣共64萬多戶人家,被趕進“人圈”的就有21萬多戶。平泉、承德等6縣的“無人區”達3462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10%。與此同時,為了從思想上、肉體上推行其滅亡中國的政策,日本侵略者還誘騙東北人民廣種鴉片。從此,許多良田變成毒地,據1940年“日本滿洲國年鑒”的記載,僅所謂法律許可種鴉片的畝數是:1933年94.1萬公頃,1934年是106.6萬公頃,1935年是69萬公頃,1936年是88萬公頃,1937年是103萬公頃。據1937年敵偽調查的材料,東北已登記吸鴉片有癮者5901913人,尚未登記及嗜好鴉片者則更多。偽滿政府從收買和銷售鴉片中獲得厚利,如1933年銷售770萬兩值550萬元,1934年銷售380萬兩值1440萬元,1935年銷售770萬兩值2820萬元,1936年銷售1010萬兩值3860萬元,1937年銷售1230萬兩值4780萬元。日本侵略者的毒化政策使東北各地毒物充斥,娼妓遍市,賭博漫開,極大地毒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在經濟上,日本侵略者依照所謂“日滿經濟一體化”的方針,完全控制和操縱了東北的全部經濟命脈,並進行瘋狂的掠奪。1935年3月23日,蘇聯和日本、偽滿洲國簽訂了損害中國主權的讓受中東鐵路協定。日偽以1.7億元換得了全長1700多公裡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財產,后由“滿鐵”管理。從此以后,“滿鐵”完全壟斷了東北鐵路交通的經營權。

“滿鐵”除了壟斷東北鐵路經營權之外,“九一八”前還奪取了撫順煤礦、鞍山鐵礦的開採權。“九一八”后,又佔領了復洲煤礦、八道壕煤礦和西安煤礦(即遼源煤礦),設立了昭和制鋼所。“滿鐵”壟斷資本以辦“參入公司”的形式,滲透到東北的工業、礦業、交通、電氣、瓦斯、土木、信托、金融、保險等各經濟領域。到1934年,這種公司已有57個之多。

日本佔領東北之后,對東北煤炭資源的掠奪,除了“滿鐵”外,主要是由“滿洲炭礦公司”進行的。“滿炭”成立於1934年5月,由偽滿洲國和“滿鐵”折半投資。成立時資本為1600萬元,到1940年,資本為3億元,6年中資本增加了19倍,完全壟斷了東北煤炭生產。“滿炭”不隻壟斷了東北的煤礦,還控制了東北的石油、輕金屬、鐵、油頁岩、鋁礦等。

日本制造了偽滿洲國后,於1932年7月設立了一個偽中央銀行,而且還設立了總、分、支行共128個。撤銷了原來中國東北的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等“四行號”,從而壟斷了貨幣發行,集中了信貸管理。

日本通過對東北金融、工業、交通等方面的壟斷,實現了對東北經濟命脈的控制,從而更加貪婪地、無止境地掠奪東北的資源和剝削東北人民。

日本侵略者還大肆掠奪東北的農村。日本通過偽滿洲國實行所謂新國家主義的土地制度,首先以處理官地、公地為名,佔領了清室殘留地、吉林旗屬官地、吉林驛站官地、吉林官倉之田、奉天省官地、東省特別區官地、“國有荒地”、“國有林”等。

日本大量地奪佔土地是以“收買”為名義實現的。1934年1月,日本關東軍以“東亞勸業公司”為工具,在依蘭“收買”了百萬公頃以上的土地。當時依蘭的地價:每垧熟地,上等為121.4元,中等為82.8元,下等為58.4元。每垧荒地:上等為60.7元,中等為41.4元。但日本佔領者宣布,不論荒地、熟地每垧一律1元。這實際上是無代價的奪取!

日本侵略者奪佔耕地的主要目的,是為其向東北移民作准備。1932年至1936年,日本共進行5次武裝移民,人數達7296人。1936年,日本侵略者又制定了100萬戶的移民計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止,據日本外務省調查,向東北移民約270428人。到1944年末,日本移民佔地達152.1萬公頃,約佔當時東北全部耕地面積的近1/10。

同時,日本侵略者運用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力量,完全壟斷了東北全境的商品市場。從1932年7月以后,日本侵略者完全控制了東北境內各商埠海關。為了在東北傾銷日貨和掠奪工業原料,偽滿政府秉承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先后在1933年7月、1934年11月和1935年11月,修改了進出口貨物的協定稅率,許多日貨還給予免稅,從而使日貨充斥東北市場。自1932年至1937年,日本輸入東北的商品增加了3倍以上,東北輸向日本的原料,尤其是軍需工業原料,1937年比1932年增加了36.4%。在農村,日本侵略者也進行大肆掠奪活動,如強迫農民繳納大豆、玉米和小麥等農產品,使東北成為日本的“東亞之倉”。

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侵略者極力推行其法西斯的奴化教育。日偽小學取消中國歷史、地理課,要學生學習所謂“大日本”地理,把中國的東北和蘇聯的西伯利亞都劃入日本的“版圖”。日偽當局還開辦大批日語專修學校、專修班,強迫學習日語,向青少年和成年人灌輸“東亞新秩序”、“日滿協和”和“王道政治”等思想,以麻醉中國青少年,摧殘中華民族意識。此外,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領導下,還成立了所謂“青年愛國者協會”,其任務旨在對群眾進行“王道國家之國民精神”的宣傳,“教育他們尊重日本,效忠日本”。這個協會是日本侵略者進行反動宣傳的總機關,它在東北各地擁有2917個分會,其中有73名關東軍軍官在其總部工作。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罪惡目的,是妄圖從思想上解除中國人民的武裝,以鞏固其在東北的殘暴法西斯統治。

(三)東北人民的英勇斗爭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殘暴統治,激起東北人民的無比仇恨。從日本關東軍的鐵蹄踏入沈陽那天起,東北人民就向日本侵略者展開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

9月27日,流亡到關內的東北各階層知名人士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由盧廣績、高崇民、王化一等人負責。救國會多次揭露日本鯨吞中國東北的陰謀﹔派出大批政工干部回東北各地協助義勇軍進行抗日斗爭﹔創辦《東北通訊》、《復巢月刊》和《救國旬刊》等救亡刊物來喚醒民眾的抗日覺悟。11月5日,救國會組織600余人的請願團到北平車站臥軌,向旅客做抗日宣傳,終於將南下列車變成了請願專列。10日,請願團抵達南京,冒著傾盆大雨,飢腸轆轆,要求躲避不見的蔣介石出來接見。

一些地區的工人、農民使用原始武器,利用宗教行會活動,組織了“大刀會”、“紅槍會”、“黃槍會”、“救世軍”等武裝,進行抗日斗爭。東北工人還使用各種手段打擊日本侵略者。沈陽工人不畏強暴,堅持罷工。兵工廠的工人不願替敵人生產屠殺同胞的武器,3萬多人離廠。吉海鐵路工人炸橋梁、扒軍車,撬鐵軌,使日軍的運輸線一時陷於癱瘓。中東鐵路中國工人用轉移機車和車輛的方法來阻礙日軍的行動。大連碼頭、機車鐵道工人組成“大連放火團”,專門放火焚燒日軍軍用物資。他們使用一種香皂形的固體定時爆燃火藥,曾創造了一個月內燒毀大連碼頭四個主要倉庫的最好戰績。

與此同時,不願做奴隸的各階層人士,紛紛高舉義旗,拿起土炮、洋槍、大刀、長矛,掀起了洶涌澎湃的反侵略反壓迫的武裝斗爭浪潮。在白山黑水之間,遍地燃起民族解放戰爭的抗日烽火﹔從城市到鄉村,到處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吼聲。各種抗日武裝如游擊隊、義勇軍、紅槍會、大刀會、山林隊等像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

起初,進行武裝抗日的力量主要是東北軍,在東北軍的抗日活動失敗以后,則主要是由原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和各階層人民組成的義勇軍,此外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在“九一八”后一年多的時間裡,義勇軍如燎原野火,發展迅猛,但無統一指揮,各不相屬,各自為戰,名稱不一。有“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民眾救國軍”、“抗日義勇軍”、“民眾自衛軍”、“山林反日游擊隊”等。這些抗日武裝成分比較復雜,其中農民約佔50%﹔原東北的軍警官兵約佔25%﹔曾當過綠林土匪的約佔20%﹔知識分子和工人、商人、紳士、地主約佔5%,他們是這個時期東北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力量。

由於日本的侵略魔爪首先伸向遼寧,因此遼寧人民率先組織抗日武裝,在遼西、遼南地區,義勇軍反日斗爭如火如荼。主要有黃顯聲領導的遼西義勇軍(又稱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包善一、韓色旺領導的遼北義勇軍(又稱遼北蒙邊騎兵),李純華領導的遼南義勇軍(又稱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唐聚伍領導的遼東義勇軍(又稱遼寧民眾自衛軍),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和苗可秀領導的中國少年鐵血軍。吉林省的義勇軍戰斗力強,主要有李杜、馮佔海等率領的吉林自衛軍,王德林率領的吉林國民救國會(又稱中國國民救國軍),馮佔海和李文光率領的吉林省抗日義勇軍,黑龍江省的義勇軍有蘇炳文領導的東北民眾救國軍,李海清領導的民眾自衛軍,朴炳珊和鄧文領導的黑龍江抗日軍(又稱黑龍江省民軍)。

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是義勇軍中的佼佼者。1931年12月襲擊鳳城的戰斗,是遼東三角地區抗日武裝力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當時鳳城約有日軍200人,偽軍200余人。鄧鐵梅在摸清敵人兵力布置后,先派一批智勇雙全的隊員潛入城內作內應。12月16日夜,義勇軍以白皚皚的大雪作掩護發動進攻,一舉打死日偽軍警5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並砸開監獄釋放了50名愛國人士。鳳城站日本站長事后心有余悸地說:“從那以后,大約一周左右根本不能入睡。”

日軍佔領錦州后,1932年1月6日,被關東軍吹噓為“不可戰勝”的“名將”古賀傳太郎中佐率領日軍混成第38旅騎兵第27團佔據錦西縣江家屯。9日上午,古賀率領50多名騎兵和28名步兵“掃蕩”義勇軍。古賀臨出發前趾高氣揚地說:“我所到之處橫行無阻,一個小小的縣城有什麼可怕的,有幾百名老百姓算不了什麼。如果在中國老百姓面前示弱,豈不是丟了大日本皇軍的臉面!”b10點鐘,古賀所部在上起子、龍王廟附近遭到劉純啟領導的抗日義勇軍襲擊,死傷大半。古賀率殘部后撤至通往縣城的西園子,又被500余名義勇軍痛擊。古賀騎在馬上指揮戰斗,一顆子彈從他的左肩穿到右肋,另一顆子彈打穿其右側的腹部,當即死亡。戰斗到最后,共殲滅日軍50余人,其中死傷少尉以上軍官7名。“不可戰勝”的古賀聯隊被義勇軍擊敗,日本侵略者驚呼:“這實在是滿洲事變以來最大的悲慘事變”。錦西人民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七百年前成吉思汗的名字一樣,以剽悍、敏捷、勇猛而震動全世界的民族”。

從1932年3月到11月間,東北義勇軍有了很大發展,較大的隊伍增加到10多支,形成了30多萬人的浩蕩大軍。東北義勇軍以粗劣的武器和后援不足的30萬之眾,抗擊著擁有飛機等精良裝備、能進行立體聯合作戰的20多萬日偽軍,並殲滅了大量敵人。

1932年,義勇軍經過血戰,從侵略軍手中奪回縣城40多座,曾一度在部分地區消滅或驅逐了日軍的侵略勢力。在遼東南的丹東、岫岩、鳳城之間方圓百余裡﹔鬆花江以南,哈長線以東,延邊及吉敦路以北等13個縣區﹔東邊道的通化、桓仁、臨江、輯安、柳河、金川、輝南、寬甸、新賓、清源等重要縣城,都曾成為義勇軍的根據地或控制的地區。

在敵佔區,義勇軍經常襲擊敵人的兵營,攻打城鎮、拆鐵道、炸橋梁、顛覆兵車,割電線杆、切斷電訊聯系,使敵人月無寧日,憂心忡忡。據沈陽日本軍部統計,1932年3月,義勇軍襲擊南滿地區達115次,安東(今丹東)128次,遼陽48次。在一年之中,義勇軍襲擊沈陽11次,襲擊長春6次,加上襲擊遼、吉兩省其他重要城市,共30次以上。同時燒毀了沈陽、哈爾濱等地的飛機場,破壞了撫順日本發電所。

1932年3月9日,“滿洲國”舉行溥儀就任執政典禮時,偽國都長春之交通部、實業部均被義勇軍炸毀。當晚,在沈陽的日偽群丑正彈冠相慶之際,義軍500人攻破大北邊門,直入北關,擊斃擊傷日憲兵、偽警察數十人。

同年8月下旬,遼南義勇軍對日偽在南滿的統治中心沈陽發起了進攻,佔領東塔機場並點燃機場油庫,焚毀敵機27架。

在九一八事變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義軍四起,戰旗林立,勢如風起潮涌。到1932年2月,東北各地的義勇軍16萬多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據日本奉天總領事館調查,從1931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義勇軍僅襲擊鐵道附近的日軍就達1529次。據日、偽官方報告所載,自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2月止,日、偽軍戰亡人數為6541人﹔日軍運回國內的死尸,每月平均達到50具。日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在1932年4月回東京的途中哀嘆:“關於東北暴徒之根本討伐,實為極難之事,因其集團作亂,不易治平,且非一朝一夕所能收效。自奉天事變發生后,我軍對安奉線附近暴徒中心地之討伐不下62回之多,結果收效甚微”

對於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積極地進行了組織和引導。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滿洲省委:建立自己領導的游擊隊,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滿洲。同時,周恩來以《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黨的當前任務》為題發表文章,提出黨應領導和組織民眾救國義勇軍,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文中強調指出:“反帝的民族革命運動是要動員廣泛的群眾來參加,而且要長期的支持這一運動,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現在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普遍的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自己武裝的救國義勇軍。”

11月中旬,中共滿洲省委召開會議,根據中央指示研究了創建抗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的問題。會議作出決定,要求加強黨對創建游擊隊工作的領導,舉辦訓練班培養游擊隊骨干,奪取敵人武裝,創辦刊物指導游擊隊工作,派出巡視員具體指導各地創建游擊隊的工作。11月底,滿洲省委機關遭到破壞,省委書記張應龍被捕。省委除派童長榮(當時任大連市委書記)去群眾反日斗爭基礎較好的東滿地區,組織與領導抗日斗爭外,創建游擊隊的工作暫時陷於停頓。

1932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制定了《抗日救國武裝人民群眾進行游擊戰爭》這一綱領性文件。文件指出:隻有人民群眾起來,隻有在群眾斗爭中創建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武裝,才能保証徹底抗日救國,同時,黨應以這樣的武裝為核心力量,支持、援助和聯合其他非黨的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

此時,中共滿洲省委和東北各地黨組織,派出許多優秀干部深入農村創建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如派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楊靖宇、楊林到南滿工作,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工作,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工作,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工作。至1933年初,在他們領導下相繼建立了巴彥游擊隊、南滿游擊隊、海龍游擊隊、東滿游擊隊、寧安游擊隊、湯原游擊隊、海倫游擊隊,隨后又建立了饒河、珠河等游擊隊。此外,還掌握了抗日救國游擊軍等數支武裝。這些游擊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戰斗,打退了日偽軍對南滿、東滿等游擊區的多次進攻,攻佔了東寧、安圖等縣城,進行了團山子、八棵樹、馬家大屯、二道河子、楊木林子等上百次戰斗,消滅日偽軍1000多人。

由於中共滿洲省委中共臨時中央“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執行了與蘇維埃區域相同的過左政策,使得東北的抗日斗爭受到了一定影響。1931年1月26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出《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這封信雖然還沒有徹底擺脫“左”的影響,但它根據日本獨佔東北所引起的階級關系的變化,首次提出在東北組織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對指導東北中共黨組織轉變斗爭策略起了作用。5月,中共滿洲省委根據1月26日指示精神,召開擴大會議,總結九一八事變以來工作的經驗教訓,決定擴大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執行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會后,各級黨組織主動去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各種義勇軍。到1933年底,中共直接領導下的各地游擊隊已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楊靖宇、李紅光等領導的南滿游擊隊於1933年9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1934年11月又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由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活動於磐石、海龍、東豐、西豐、輝南、通化、柳河、寬甸、桓仁、集安、濛江、撫鬆等縣。童長榮、王德泰等領導的東滿游擊隊於1934年2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於1935年5月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活動在延吉、汪清、和龍、安圖、琿春等縣。趙尚志、李兆麟(張壽籛)等領導的珠河游擊隊於1934年夏改編為東北抗日游擊隊哈東支隊,1935年1月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活動在珠河、賓縣、方正、延壽、五常、阿城、雙城、榆樹、葦河等縣。以李延祿領導的密山游擊隊為基礎於1934年秋組成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李延祿任軍長,吳平任政治委員(未到職),活動在寧安、密山、勃利、穆陵等縣。以周保中等領導的綏寧游擊隊為基礎於1935年2月組成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活動在綏芬河市及寧安、穆陵、勃利、額穆、敦化等縣。馮仲雲、夏雲杰等領導的湯原游擊隊於1935年春擴編為湯原游擊總隊,1936年1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夏雲杰任軍長,李兆麟代理政治部主任,活動在湯原、蘿北等縣。到1935年底,中共滿洲省委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發展為6個軍,共6000余人。

這些游擊隊依托山區,化整為零,開展游擊戰爭。伏擊日偽“討伐”軍,襲擊鐵路交通線,使日偽軍疲於奔命。據偽滿鐵路總局統計,1934年1月至10月,奉天、長春、哈爾濱、洮南4個鐵路局所轄各鐵路遭襲擊543次,全東北鐵路平均每月遭襲擊約100次。抗日游擊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得到了發展和鍛煉,也遭受了很大損失,涌現出不少英雄人物。其中第三軍第二團政治委員趙一曼就是其杰出代表。在1935年11月偽軍對哈爾濱東部地區的“討伐”中,她率部在左撇子溝與日偽軍激戰一日,受傷被俘,后英勇就義,表現了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東北義勇軍的游擊隊的英勇斗爭,極大鼓舞了東北人民乃至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他們為湔雪國恥而創造的業績和愛國獻身精神,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史上佔有不容抹殺的地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