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三、國共兩黨的抗戰指導路線和戰略方針【2】

2015年05月26日13: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即多次發表宣言,主張動員和武裝民眾,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通過民族革命戰爭實現民族解放。后來又明確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

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對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以及重大國防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具體和細致的方案。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目前形勢的指示中提出爭取實現全國性抗戰、反對妥協的總任務及五項主張。7月23日,毛澤東針對當時國內存在的妥協退讓的危險傾向,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7月底至8月初,在日軍佔領平津准備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強調“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御,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御”,“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等等。

中共中央還擬定了《全國抗戰之戰略計劃及作戰原則案》,提交8月中旬在南京召開的國民政府軍事會議。這個文件深入分析了戰爭中中日兩國國情、優勢和劣勢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提出了對日戰略方針及作戰原則,其主要內容是:(1)我之戰略方針為持久的防御戰,戰略上是持久戰,但戰役戰斗上應為速決戰﹔(2)基本作戰原則是運動戰,即在適當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實行決然突擊,避免單純的陣地消耗戰﹔(3)在必要的戰略要點和政治經濟中心設立堅強工事,置足夠兵力,以鉗制敵人﹔(4)陣地構筑,應狹小其正面,伸長其縱深,守備部隊應機動靈活,防止單純死守﹔(5)戰略上我居於內線作戰,但在戰役指導上應為外線作戰,以求殲敵﹔(6)在敵之左右前后,開展廣泛的游擊戰,造成主力運動殲敵之有利時機。

8月11日,出席國民政府軍事會議的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代表在會上分別發言,對中共提出的戰略方針與作戰原則又作了補充說明。周恩來說:“當前戰爭中,必須培養出可以獨立持久的能力。在正面防御上,不可以停頓於一線及數線的陣地,而應當由陣地戰轉為平原與山地的擴大運動戰。另一方面,則要採取游擊戰。”朱德說:“抗日戰爭在戰略上是持久的防御戰,在戰術上則應採取攻勢。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然要受損失,必須到敵人的側翼活動。敵人作戰離不開交通線,我們則應離開交通線,進行運動戰,在運動中殺傷敵人。”朱德還說:“在抗戰中發動民眾甚為重要,在戰區應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把民眾組織起來。游擊戰是抗戰中的重要因素,游擊隊在敵后積極活動,敵人就不得不派兵守衛其后方,這就牽制了它的大量兵力。”中共中央提出的國防問題意見和戰略方針、作戰原則,以及中共中央代表在會上的重要發言,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抗日戰爭指導案,起了積極的作用。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通過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要點是:(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全國軍事的總動員﹔(3)全國人民的總動員﹔(4)改革政治機構﹔(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10)抗日的民族團結。這十大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會上還通過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和紅軍的特點,中共中央在會上確定了紅軍應執行的戰略方針。毛澤東指出紅軍的基本任務,是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並在有利條件下進行運動戰,創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鉗制與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保存與擴大紅軍。會議確定:紅軍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使游擊戰爭擔負起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洛川會議后,中共中央和許多領導人對游擊戰的戰略戰術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和發展。9月21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不是運動戰)。要實行這樣的方針,就要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於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后來,中共中央又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將山地游擊戰發展到平原游擊戰。1938年4月21日,毛澤東、洛甫、劉少奇在致朱德、彭德懷等電中指出:“根據抗戰以來的經驗,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在深入的群

眾工作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擴大的發展抗日游擊戰爭是可能的,而且堅持平原地區的游擊戰爭,也是可能的。”“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應堅決採取盡量廣泛發展游擊戰爭的方針,盡量發動最廣大的群眾走上公開的武裝抗日斗爭。”

為了總結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當時流行的“亡國論”、“速勝論”等各種錯誤觀點,系統地闡明抗日戰爭的方針和道路,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論持久戰》的著名講演。在此之前,他還發表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在這兩篇著作中,毛澤東著重闡明了三個問題。

第一,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根據。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基於這樣的時代條件,構成了戰爭雙方互相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些特點決定了中日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敵強我弱,決定了日本帝國主義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的抗戰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日本之強又被其小國、退步、寡助等不利因素所減殺﹔中國之弱又可以得到大國、進步、多助等有利因素的補充。在戰爭過程中,各種因素必將依其本性而發生變化,這就決定了日本不可能在中國橫行到底,最后必然失敗。中國不會亡,中國將經過持久抗戰,取得最后的勝利。基於這種分析,毛澤東指出抗日持久戰將經過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三個發展階段。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力量的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中國能否勝利,取決於全民族在這個階段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

第二,規定了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毛澤東指出:為了實現“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的目的,必須堅持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動員和依靠群眾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全軍全民動員起來了,“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進行人民戰爭,必須在全軍全民中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毛澤東指出:軍隊的基礎在士兵,要用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於軍隊之中,要實行官兵一致的原則,以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軍隊必須和民眾打成一片,因為隻有人民的軍隊,才能無敵於天下。

第三,規定了抗戰的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必須執行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的作戰方針。隻有執行這種方針,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改變敵我優劣形勢,取得最后勝利。同這種作戰方針相適應的作戰形式主要是運動戰。作戰形式將依據敵我雙方在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而變化。在戰略防御階段,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和陣地戰是輔助的﹔在戰略相持階段,游擊戰上升到主要地位,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的﹔在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再次上升為主要形式,而輔之以陣地戰和游擊戰。正面戰場主要是運動戰,敵后戰場則主要是游擊戰。因此,在戰爭的第一、第二階段中,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作戰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毛澤東強調要“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少兵臨大國,戰線過長,兵力不足,隻能佔領交通沿線和重要城鎮。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軍隊可以在敵后廣大農村,依靠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廣大的敵后解放區戰場,有效地打擊和消滅敵人。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持久抗戰的理論和作戰方針、作戰方法的論述,不僅指明了堅持持久抗戰中國人民必勝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在持久抗戰中不斷削弱敵方優勢,壯大人民力量,實現勝利目標的有效方法。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兩篇光輝著作,成為指導全國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全黨、全軍和廣大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毛澤東指導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和戰略方針,使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不得不佩服。程思遠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副主席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達,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依據,詳細地制定了怎樣對一個起初較強大的侵略者進行持久的人民戰爭的理論。蔣介石在他早期的抗戰演說中借用毛澤東的很多提法。”傅作義將軍讀了

《論持久戰》后,感到抗戰中的重大問題,都在這本書中找到了明確的答案,他讓軍官們閱讀並指示在該部軍政干部學校研究學習。衛立煌將軍在《論持久戰》發表后,即讓秘書陪他閱讀,該書使他對八路軍深入敵后進行游擊戰的意義有所了解,認識到抗戰要經過一個很長的相持階段,這對他的“速勝論”和“唯武器論”觀點有所觸及。

歷史証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的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不僅指導了敵后戰場的勝利進行,而且對抗日戰爭的整個進程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