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三、國共兩黨的抗戰指導路線和戰略方針

2015年05月26日13: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問題解決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抗日的問題了。國共兩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在怎樣抗日的問題上自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

(一)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實行對日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變后,改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直到華北事變后,國民黨的對日方針才逐漸有了轉變。

1937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擬定了較為具體的對日作戰計劃,即《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計劃按中日戰爭可能爆發於日蘇戰爭的前后,分為甲乙兩案。在甲乙兩案的敵情判斷中,都正確地指出日本在軍備及物質方面佔有優勢,將採取積極進攻之攻勢,而期速戰速決,欲在短時期摧毀中國的作戰意志。甲案設想日本首先向中國發動進攻,並將以主力先對我國採取攻勢,但是將惹起俄日戰或美日戰,甚至中俄英美聯合對日戰。日本將以陸空主力應付俄軍,海軍主力應付英美,對我者隻有一部兵力而已。乙案雖然指出日本將以主力對中國採取攻勢,但設想中日戰爭在日俄戰爭之后爆發,日軍必然不能全力對華作戰。因此,這一計劃忽略了日本大規模全面侵華戰爭的嚴重威脅,帶有輕敵和速勝的思想。

七七事變發生后,國民政府軍事領導機關的主要負責人和幕僚,從1937年7月11日直至8月12日,逐日在軍政部長何應欽官邸舉行匯報會,分析研究日本進攻的形勢,商討確定對付侵略的大政方針。這種商討會議共開了33次,但對日本的進攻企圖仍是若明若暗,對和戰仍舉措不定,對應採取的戰略難以作出決斷。

8月7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國防會議。經過深入討論,確定以“持久消耗戰”作為中國抗戰的戰略方針,即軍事上採取持久戰略,“以空間換時間”,逐次消耗敵人,以轉變敵我優劣形勢,爭取最后勝利。8月20日,國民政府以大本營的訓令頒發的戰爭指導方案和作戰指導計劃,也明確提出以“持久戰”為作戰指導的基本主旨。

但是,這種“持久戰”戰略、“持久消耗戰略”,主要不是通過自己的積極作戰,改變敵我力量總的對比,以達到最后戰勝敵人的目的,而是拖延時日,以待國際形勢的有利變化,依靠國際力量形成對敵優勢,最后取得勝利。同時,這種持久戰略隻分為兩個時期,經過第一期抗戰后,就是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中間缺少一個關鍵的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戰略的途徑,也主要是靠內線持久的陣地防御戰。實際上,這種被動挨打的內線防御戰,不能有效地殲滅敵人,很難實現戰略持久。

1938年3月,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3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大會的電文中提出八項建議。其中關於戰略方針指出,隻有持久戰,才能制日寇的死命,強調必須繼續動員全國武力人力財力為保衛西北,保衛武漢而戰。在前線,徹底執行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三者適當配合的新戰略。在敵人后方,堅決援助與發展廣泛的人民自衛戰。4月1日,大會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這個綱領吸收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某些精神,對於抗戰指導路線和戰略方針也較之從前有一定的變化,從單純強調政府軍的正面防御作戰轉為同時“指導及援助各地武裝人民,在各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之下,與正式軍隊配合作戰,以充分發揮保衛鄉土捍御外侮之效能﹔並在敵人后方發動普遍的游擊戰,以破壞及牽制敵人之兵力”。但是,國民黨的轉變是有限的和不徹底的。由於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既想利用人民抗戰,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壯大起來﹔既不能不對人民的合理要求作出某些讓步,又想堅持一黨專政的國家制度。因此,《抗戰建國綱領》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綱領,它與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有著本質的區別。它的嚴重缺陷和消極因素在於:抗戰綱領未對抗戰的最后目的作出規定﹔雖提出實行總動員,但未對實施辦法作出具體規定﹔在軍事綱領中,隻提到訓練官兵、壯丁、撫慰傷亡官兵等,未規定正確的軍事戰略,未提出採納積極的作戰方針,反對單純防御的消極的作戰方針,也未提出改善軍隊和人民之間、軍官和士兵之間關系等基本問題。因此,《抗戰建國綱領》中體現的抗戰指導路線和作戰原則,基本上還是由國民黨通過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