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八、台兒庄大捷與徐州會戰【3】

2015年05月26日14: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徐州會戰和中國軍隊的撤退

日軍在進攻台兒庄受挫后,原攻臨沂敗退費縣附近的坂垣師,獲知其友軍磯谷師殘部被困於嶧縣、棗庄、臨城一帶,舍棄臨沂戰場而將主力向西移動,與磯谷殘部合流,死守待援。同時日方統帥部清醒地認識

到徐州附近集結著中國的精銳部隊,決定從四面八方調13個師、30余萬重兵分六路向徐州進行大包圍,企圖殲滅中國守軍主力。日軍這次所抽調的,均為其中國派遣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他們從華

北方面增派兩個師攻韓庄和嶧縣,從西北方面包圍台兒庄﹔又從華北派出第一軍、第十四集團軍南渡黃河,在開封東面的蘭封(今蘭考)切斷隴海路,從西面威脅徐州﹔同時命令華中派遣軍,用兩個半師在蚌埠、懷遠之間渡過淮河北進。到1938年4月中旬,日寇從晉西、華北、蘇、皖各線調來的軍隊,均向津浦路南北兩端集中,形成會攻徐州之勢。

台兒庄大捷后,蔣介石也為台兒庄的局部勝利所陶醉,力圖堅守徐州,因而調來了大量精銳部隊,將徐州附近地區部隊增至64個師又3個旅,共60余萬人﹔同時,又將大批中央軍主力置於豫東的歸德、蘭封一線,作為徐州的后援力量,擺出與日軍決一雌雄的架勢。當時李宗仁認為,以我軍的裝備,隻可相機利用地形等有利條件,與敵人作運動戰,若不自量力與敵人作大規模的陣地消耗戰,必蹈京、滬戰場的覆轍。他的意見被否決后,不得不布置徐州會戰。

4月上、中旬,日軍增強了第五師、第十師的第一線兵力。4月16日和18日,第五師、第十師分別從臨沂地區和棗庄嶧縣地區向第五戰區魯南兵團發起攻擊。4月下旬,先后佔領臨沂、蘭陵鎮、四戶鎮、馬頭鎮、郯城、肖汪等地,進入郯城西南至台兒庄以東地區。中國守軍以重兵進行頑強抵抗和有力反擊,連續激戰至5月上旬,戰斗呈膠著狀態。此時,日軍令第五師、第十師“扣住當面之敵”,牽制魯南兵團﹔以第十六師從濟寧南下,向碭山、唐寨地區疾進,從西面進擊徐州﹔接著又以第一一四師向台兒庄方向推進,接替第十師之戰線﹔以第十師於臨城集中,西渡微山湖,從北面攻擊徐州。華北方面軍還以第十四師在濮縣地區南渡黃河,經菏澤向蘭封進攻,以截斷中國守軍隴海鐵路線之交通。

與此同時,津浦鐵路南段之日軍亦做好會攻徐州的部署。4月下旬,以第一〇一師之佐藤支隊由江蘇東台向鹽城、阜寧方向進攻,5月7日佔阜寧﹔以第六師之坂井支隊由安徽蕪湖向巢縣、合肥進攻,5月中旬佔合肥,從兩側配合主力作戰。其主力第九、第十三師在蚌埠附近地區集結后,於

5月5日開始並列北上,經蒙城、永城向徐州西南地區進攻,16日進入蕭縣附近地區,逼近徐州。在南京附近參戰的第三師也隨之沿津浦鐵路急速北進,5月15日陷大營集之后,開始在第九師右側支隊配合下向宿縣進攻。中國第五戰區守軍在徐州附近地區逐次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難於抵擋日軍的凌厲攻勢,徐州已處於日軍四面合圍的險惡形勢之下,中國守軍處境十分危險。為了保存有生力量,5月1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經武漢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下達撤退命令,以劉汝明的第六十八軍於徐州掩護撤退,以第二十四集團軍留蘇北,第六十九軍及海軍陸戰隊在魯南、魯中進行游擊作戰,其主力分五路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圍。各路大軍突破日軍的封鎖線,撤向豫、皖之間山區。第六十八軍在掩護各部撤退完畢之后,於5月19日放棄徐州。

在中國守軍突圍之時,日軍乘機佔領了徐州及其附近地區。爾后,華北方面軍之第十六、第十師以及混成第三、第十三旅等部向西追擊,5月24日陷碭山,29日陷商丘。6月2日,華北方面軍下達了向蘭封以西追擊的命令,6月3日至7日先后進佔杞縣、太康、開封、中牟,10日轟炸鄭州南面的平漢鐵路,12日炸毀了新鄭南面的平漢線鐵路橋。為了阻止日軍前進,經蔣介石批准,國民黨軍隊於6月9日炸開鄭州東北的花園大堤,黃河之水經中牟向東南方向奔流,奪賈魯河而下。12日之后,日軍第十四師、第十六師遭受洪水泛濫之威脅,乃向東撤退。花園口決堤雖暫時阻擋了日軍的繼續西進,但是造成黃河改道,使豫、皖、蘇三省40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淪為澤國,近90萬人葬身洪流,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流離失所,並形成了連年災荒的黃泛區。

徐州會戰是繼淞滬、忻口會戰之后中國抗日戰場又一次大的會戰。雙方均投入數十萬兵力,歷時5個月。雖然最后以中國軍隊撤退徐州而告終,但為掩護全國的戰略轉移,部署爾后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四五個月的寶貴時間,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台兒庄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但最高軍事當局因此一戰役的勝利,放棄運動戰和游擊戰術,調集大軍企圖與日軍在徐州附近決戰,使會戰后期陷於被動。幸而及時改變戰斗方針,實行有秩序撤退,中國軍隊才未受大的損失。

台兒庄的勝利,首先應歸功於軍事指揮得當,及守軍官兵的忠勇報國精神﹔其次,中共在戰略戰術方面的配合和協助,以及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援,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徐州會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從戰略和戰役上積極配合友軍作戰。八路軍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對敵人的后方構成了巨大威脅,迫使日軍不得不以大量兵力維護其后方及交通要道,在戰略上予友軍以有力支援。

此外,八路軍還進行了戰役的配合。徐州會戰打響后,朱德和彭德懷先后電令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聶榮臻等,派出得力支隊“向津浦線襲擾”,積極“配合津浦北段作戰”。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率該師所屬一個旅東出津浦線,配合魯南主要戰線作戰。這支部隊以后在南宮一帶與冀南特委相配合,建立起以南宮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台兒庄戰役開始后,中共領導下的魯南抗日武裝多次破壞臨城、棗庄間的鐵路、公路,冀魯邊區部隊破壞津浦線北段,並攻克慶雲、樂陵等縣城,這些戰斗都直接支援了台兒庄苦戰的友軍。

台兒庄戰役的勝利,與山東人民的大力支援也是分不開的。如滕縣失守后,老百姓把許多來不及撤離的傷員隱藏起來,精心照料。臨沂作戰中,第五十九軍官兵傷亡近萬人,而前線隻有三十幾位軍醫,連消毒藥水、藥棉都很缺乏,當地群眾既送飯、運彈藥,又送鹽水、酒等急需,表達了他們對抗日壯士的關懷崇敬之情。

正是由於上述多種原因,中國守軍才得以在台兒庄取得光輝勝利,在徐州成功撤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