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敵后戰場【2】

2015年05月26日14: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新四軍在華中創建抗日根據地

1937年10月12日,原活動在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建立。1938年1月,軍部從漢口遷至南昌后,隨即指揮各部進入長江南北的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

2月上旬,江南各游擊隊到皖南歙縣的岩寺集結整編,江北的各游擊隊則分別在湖北黃安的七裡坪及河南確山的竹溝鎮集結改編。軍部決定:由湘鄂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之紅軍游擊隊,組編為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由閩西、閩贛邊、閩南及浙南的紅軍游擊隊,組編為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由閩北、閩東的紅軍游擊隊,組編為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由鄂豫皖邊和豫南的紅軍游擊隊,組編為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全軍共1.03萬人,槍支6200余支。為了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由項英、陳毅分任正副書記。

新四軍正式組建后,立即開赴大江南北抗日前線殺敵。當時上海、南京均已淪陷,處於京、滬、杭之間的蘇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軍部決定新四軍首先挺進蘇南。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支隊先后到達皖南岩寺,軍部也同時由南昌移到岩寺(7月再移至涇縣雲嶺)。4月下旬,由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抽調部分干部、戰士組成的新四軍先遣支隊,在粟裕率領下首先進入蘇南﹔六七月間,分別由陳毅、張鼎丞率領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也挺進到蘇南。6月17日,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的韋崗首戰勝利,擊毀敵汽車4輛,斃傷敵少校以下官兵20余人。第一、第二支隊在京滬路鎮江與丹陽間的新豐車站,在句容城及金壇珥陵附近的東方橋襲擊日寇,共殲敵120余人。8月下旬,第一、第二支隊又勝利地擊破了日軍對小丹陽的8路圍攻。在英勇作戰的同時,第一、第二支隊大力摧毀各地的敵偽政權,肅清殘害人民的土匪武裝,發動和武裝群眾,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至12月底,以茅山為中心,包括溧陽、溧水、金壇、丹陽、句容、鎮江、江寧、當涂、武進、宜興、無錫、吳縣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由譚震林率領的新四軍第三支隊,在策應第一、第二支隊進入蘇南后,於1938年7月初進入皖南抗日前線,戰斗在東起蕪湖、宣城,西到銅陵、青陽的沿江地帶。這裡是日軍長江交通的重要地段,第三支隊的活動對敵人造成嚴重威脅,因而戰斗十分頻繁。10月底和11月初,第三支隊在青弋江一帶的清水潭、馬家園、灣沚、九裡山等地與敵激戰,共

殲日偽軍400余人。在長江北岸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在高敬亭的率領下,於1938年4月底挺進到安徽的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5月中旬,在運漕河西岸的蔣家河口伏擊一股日軍,殲敵20余人,首戰告捷。7月,襲擊無為以東運漕地區偽軍,擊斃50余人,俘100余人。9月初,第三支隊一部在桐城南之棋盤嶺伏擊日軍的運輸隊,擊毀敵汽車50余輛,斃敵70余人,生俘4人。接著又在安(慶)、桐(城)公路伏擊敵運輸隊,殲敵29人。

10月下旬,第四支隊一舉攻克廬江、無為兩城,殲滅勾結日寇、危害人民的保安團3000余人。第四支隊出征后,大小數十次伏擊戰連連獲勝,不僅震驚了日寇,而且為打開皖中的抗戰局面,建立皖中的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新四軍自成立至1938年10月,順利完成了集中、改編和向華中敵后挺進的任務。在長江下游蘇皖地區的廣大農村,組織群眾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經半年的英勇奮斗,取得100余次戰斗的勝利,殲滅日偽軍3300余人,初步實現在華中敵后的戰略展開,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和豫東等抗日根據地,成為插向日軍華中派遣軍背后的一把尖刀,鉗制了日軍的兵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戰場友軍的作戰。

(三)陝甘寧邊區的鞏固

陝甘寧邊區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並保存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大塊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邊區及其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后方,是全國實行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區。在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建立的同時,陝甘寧邊區也進一步得到鞏固。

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談判中口頭上達成的協議,按照面結抗日的原則,進行更名改制的籌備工作。從1937年7月15日起,陝甘寧邊區進行了從鄉、區、縣到全邊區的民主選舉運動。9月6日,原陝甘寧邊區的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

陝甘寧邊區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邊區政府按照當時的可能條件,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邊區的經濟建設首先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發展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以保証解決邊區人民和軍隊的吃飯、穿衣問題。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先后開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青年干部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職工學校、中國女子大學、衛生學校等,為軍隊和地方培訓了大批干部,對增強抗戰力量起了重大作用。“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事實正是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沖破國民黨當局的重重阻攔,跋涉千山萬水,追求革命真理,奔赴聖地延安。延安成了當時一切進步青年最向往的地方。陝甘寧邊區的武裝力量包括八路軍留守部隊、邊區保安隊和自衛軍三部分。193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從八路軍各師抽出兵力組成八路軍后方總部留守處,共9000余人。同年12月,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保安隊由原陝甘寧邊區的地方紅軍和游擊隊編成,

5000余人,高崗為保安司令部司令員。自衛軍是群眾性的、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人數有20多萬,是保衛、鞏固邊區的重要力量。1938年二三月間,日軍攻陷晉西北各重要城鎮並打通同蒲路南段后,調動兵力,分數路向陝甘寧邊區黃河防線進逼。八路軍留守兵團和保安部隊在第一二〇師和第一一五師的有力配合下,採取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主動、靈活、堅決、勇敢的作戰打退來犯的敵軍。3月中旬,日軍一部在神府河段發動攻擊,企圖強渡。陝甘寧警備第六團沉著應戰,待敵開始渡河、隊形密集之際,給以猛烈射擊,並以機動兵力一部迂回河東,襲擊日軍側背,迫使進犯河防之敵退回興縣。4月間,日軍在離石一帶集結兵力,企圖侵犯河防。5月初,日軍又以約1個旅團的兵力經大武向軍渡進逼,威脅八路軍宋家川河防陣地,陝甘寧警備第八團主力東渡黃河,在離石西北地區採取伏擊、襲擊等手段予日軍以沉重打擊,迫使敵人不敢貿然西進,保衛了河防。

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發展,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陝甘寧邊區黨政軍民以最大的努力,將陝甘寧邊區建設成為全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新民主主義建設的示范區,為中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敵人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多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在敵后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漸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重要力量。敵后游擊戰爭不僅配合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作戰,直接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擊,而且迫使其不得不將原先用於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保守其佔領區方面,從而對停止日軍的戰略進攻,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起了重要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