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寸山河一寸血”“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

血肉拼搏的悲壯史詩【3】

2015年06月15日10:49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中國不會亡,中國一定強

我們靠什麼挺直腰杆

■田之章

滬風帶血,秋雨落肉。淞滬會戰,無疑是一曲悲壯的史詩。這史詩,用生命譜寫,靠血肉鑄成。

“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在《告上海人民書》中,以濃烈的感情、沉郁的筆調,褒揚了守滬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頑強意志和決心。

戰事甫起,《大公報》社評即指出:“這一戰,中國必勝,但附有條件,必須力用夠,苦吃夠,斷無便宜的勝。”淞滬會戰,作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第一場會戰,充分証明了這一點。而之所以要“苦吃夠”,除了日本蓄意滅亡中國、不肯輕易罷手,還由於這場戰事,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力量不對等的戰爭。

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的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將近中國的5倍。日本在開戰之初,陸、海、空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僅以空軍為例,中國空軍僅有戰斗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一共600架,而日本空軍則擁有飛機2700多架。

國弱啟舋,落后挨打。近代以來的中國,悲劇一幕接著一幕,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們的國力軍力落在別人后面了。尤其是在西方文明發展勃興之際,東方的日本抓住機遇,一日千裡地向前發展。而古老的中國卻一錯再錯、坐失良機,仍然是吳下阿蒙。鴉片戰爭敗北,林則徐痛定思痛,深知船炮之不如人,痛言“此物置之不講,真令韓岳束手”。明治維新前,李鴻章已敏銳地感覺到,日本之“君臣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槍炮輪船,漸能制用,遂與英法相為雄長”。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較量,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國力與軍力的強弱與大小。抗日戰爭打響,日本人之所以敢濫施淫威,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徒以中國之弱也。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傷亡25萬余人。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我損失兵力近60萬人。空前慘烈的抗戰,令人為血肉拼搏感動,更為軍力落后悲慟!

精神的應戰,可以抵物質上的許多缺憾﹔但戰爭是用武器的,隻憑精神,不能抵大炮。早在甲午戰前,日本使節森有禮曾蠻橫地說:“和約沒有用處,國家舉事,隻看誰強!”全面抗戰勝利后,一位國際友人諄諄告誡我們:中國大害在弱之一字﹔國家譬之人身,人身一弱則百病來侵,一強則外邪不入﹔中國如願真心與日本和好,不在條約而在自強,蓋條約可不照辦,自強則不敢生心矣。藥石之言,不可須臾怠忽!

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強軍之路上。軍力強、能打仗,才能真正挺直腰杆、抵御外侮,捍衛國家安全與主權,有效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