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鍇親臨淞滬前線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我們的國旗在炮火中飄蕩!飄蕩!”
轉眼,淞滬會戰已過去78年,但這首當年響徹蘇州河兩岸的《歌八百壯士》,至今仍讓人熱血沸騰。
“吾人此次非僅為中國,實為世界而奮斗﹔非僅為領土與主權,實為公法與正義而奮斗”
“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蔣介石在1935年的這一表態,是國民政府抗戰政策基本立場的反映。
委曲求全,企求和平——在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四省130多萬平方公裡領土時如此,1932年日本進攻上海時如此,日本侵佔冀東時如此,日本侵佔察北時依然如此。
及到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蔣介石在1937年7月17日廬山談話中依然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
然而,事態的發展並不以蔣介石的意志為轉移。1937年8月9日,日本制造上海虹橋機場事件,接著制造八一三事變,挑起上海戰事,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直至此時,國民政府才下定抗戰的決心。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吾人此次非僅為中國,實為世界而奮斗﹔非僅為領土與主權,實為公法與正義而奮斗。”同日,任命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淞滬會戰。
“我們英勇的中國同志所不倦呼吁的民族精神,突然像一道現代的新萬裡長城似的聳立了起來”
這是震驚世人的犧牲——3個月裡,中國軍隊傷亡25萬余人!
淞滬地區是平原水網地帶,無險可守。地下水位極高,掘地不及1米即滲出水來,不便於構筑防御工事。參戰的第18軍軍長羅卓英說,這裡“沒有山嶺,也沒有特殊的設備可資利用。連個像樣的戰壕也來不及修筑,勉強建立了一點簡單的工事,可以說是象征性的。在日寇重炮和坦克車的瘋狂攻勢下,隻有拿我們的血肉和他們去拼了。”
羅卓英的話,讓馮玉祥感同身受。這位指揮淞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說:“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師一師地、兩師兩師地加入防線,有的一師人加上之后3個鐘頭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了5個鐘頭,就死了三分之二。有許多人說,這個戰場就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
但熔化不了的是廣大官兵無畏無懼、視死如歸的抗戰精神。
由南京出發到蘇州就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前,馮玉祥給家人留下遺囑:“同日本鬼子打仗,是為了雪國恥、收失地,上可以對得住祖先,下可以對得住子孫,成功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不論到什麼時候,我的子孫決不能同日本鬼子妥協。”
第98師姚子青營官兵500多人堅守寶山縣城,除1人生還外,全部壯烈犧牲。大場失陷,守軍第8師師長朱耀華將軍舉槍自殺,兌現了與大場共存亡的誓言。主力向蘇州河南岸轉移后,第88師1個加強營在中校團副謝晉元指揮下,固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被傳頌為“八百壯士”。
中國空軍飛行員閻海文座機被敵高射炮彈擊中,跳傘陷入敵陣地,舉槍擊斃包圍之敵數名,以最后一顆子彈自殺,壯烈殉國。空軍飛行員沈崇誨在飛機出現故障的情況下,開足油門,對准一艘敵艦俯沖下去,踐行了與敵艦同歸於盡的誓言。
與此同時,上海人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愛國熱潮。戰時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后來撰文道:“淞滬會戰時,軍隊高度表現了大無畏精神,人民所表現的也是慷慨捐輸。凡部隊所需要的無論食物,或是防御用品如麻袋、沙包、鐵絲等都是無條件貢獻,這種愛國熱誠無形中鼓舞士氣不少,至今猶令我深為感動。”
法國巴黎《人道報》主筆古久裡深有所感地寫道:“許多年以來,我們英勇的中國同志所不倦呼吁的民族精神,突然像一道現代的新萬裡長城似的聳立了起來。”
“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實為歷史上最英勇光榮的一頁”
淞滬會戰的結局,今天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雖然最終中國軍隊被迫后撤、上海淪陷,但淞滬會戰所起到的戰略價值舉足輕重,世人矚目。
中國軍隊最終投入淞滬戰場的兵力,總數達70余個師70余萬人。國民黨嫡系中央軍基本力量和空軍、海軍,以及川軍、桂軍、粵軍、湘軍、黔軍、鄂軍以及東北軍、西北軍紛紛投入轟轟烈烈的上海保衛戰。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迫使其不斷增兵上海至28萬多人,將戰略進攻重點方向由華北轉向華中,消除了日軍沿平漢線南下直取武漢、割裂中國東西的危險,造成了日軍隻能沿長江兩岸山區西進武漢的不利態勢。與此同時,為中國東部工廠內遷,保存經濟實力,掩護國家轉入戰時體制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1937年夏,國外一般的見解認為中國決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戰簡直是發瘋,戰爭一定很快就結束而日本獲得全勝。上海的英勇抵抗証明了這一次日本並不能輕易獲勝,中國已經興起了一種精神使它的士兵以必死的英勇與佔有無上優勢的敵人奮戰。”在1939年出版的《日本在華的賭博》一書中,英國遠東政治經濟權威評論家尤脫萊女士寫道,“多年來認為中國人是不善戰斗和易受恫嚇的英國人士,也驚異於中國士兵的驍勇善戰和堅韌不拔了。史摩萊少將說,他從沒有看過比中國‘敢死隊’最后保衛閘北更偉大的事情了。”
尤脫萊女士的評價,與當時世界輿論對淞滬會戰的報道基調是一致的。
英國《泰晤士報》在1937年11月28日發表社論,特別提出華軍之英勇抵抗,並稱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之主要目的。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對於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該報對於此次上海作戰中國部隊之英勇智謀表示最大敬意。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新聞紀事報》同日社論稱:“華軍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實為歷史上最英勇光榮的一頁。”
檔案提供:解放軍檔案館
(周曉寧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
![]() |